斑禿是一種以頭部毛髮突然發生局限性斑狀禿落,局部皮膚正常的皮膚病。
本病以頭皮突然出現圓形、橢圓形脫髮為特徵,邊界清楚,脫髮區為一個或多個,病區皮膚光滑而柔軟。脫髮區邊緣的毛髮比較牢固,不易拔出,說明病情已基本穩定,周圍髮根鬆動,用手抓一抓掉下幾根,說明病情還會有所發展,禿塊可逐漸增大,數目也逐漸增多。多數患者在發生斑禿前是沒有預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脫髮前頭皮局部有異常的感覺,如灼熱、刺痛、壓迫感、麻木感、蟻走感、瘙癢感。本病臨床分為風盛血燥、氣滯血瘀、氣血虧虛3型。
一、風盛血燥
(一)症狀
臨床特點為局部脫髮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不等,邊界明顯,局部皮膚平滑、柔軟,伴頭暈口乾。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大杼、肺俞、膈俞、脾俞、肝俞、膽俞、腎俞、外關、血海、合谷。
(2)定位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膈俞: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肝俞: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膽俞: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外關:在手背腕橫紋上2寸,尺橈骨之間,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
血海:屈膝,在髕骨底內側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及背部大杼,然後刮背部從肺俞至腎俞,再刮前臂外關、合谷,最後刮下肢血海。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後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後刮背部肺俞至腎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最後重刮上肢外側外關穴、手部合谷和和下肢內側血海,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二、氣滯血瘀
(一)症狀
特點為毛髮乾枯少澤,情志抑鬱或易怒,兩脅脹痛,暖氣則舒,舌紫黯有瘀點。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膽俞、腎俞、行間、太沖、陽陵泉、三陰交。
(2)定位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肝俞: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膽俞: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行間:第一、第二趾問,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太沖:第一、第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陽陵泉:位於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三陰交:在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背部大杼,再刮背部從肺俞至腎俞,然後刮下肢內側三陰交,刮下肢外側陽陵泉,最後刮太沖至行間。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後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後刮背部肺俞至腎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然後重刮下肢內側三陰交穴、外側陽陵泉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最後刮足部太沖至行間穴,重刮,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小兒流涎的刮痧療法
小兒流涎俗稱流口水,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症狀。多見於5歲以內的嬰幼兒,少數患兒可因口內潰瘍或出牙而誘發。長期多量唾液外流,會誘發局部濕疹。
一、刮痧治療
(一)症狀
本症主要以5歲以下嬰幼兒口角常流口水為主症。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中脘、合谷。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中點。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脾俞,然後點按腹部中脘,最後點按合谷。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脾俞穴,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出痧為度。最後用拇指點按合谷,用力宜重,皮膚通紅為止。
扁桃體炎的刮痧療法
扁桃體炎為咽喉部兩側的喉核紅腫、疼痛,表面有白色或黃色的膿性分泌物的病症。
本病的主要症狀有:①有反覆發作的咽痛、易感冒或扁桃體周圍膿腫的病史。平時症狀多不明顯,但常有急性發作病史。②常自訴咽干,發癢,異物感,刺激性咳嗽,口臭等輕微症狀。如扁桃體過度肥大,可能出現呼吸、吞咽或言語共鳴障礙。③常有消化不良,頭痛,乏力,低熱等症狀。④檢查:扁桃體和舌齶弓呈瀰漫性充血,隱窩口可見黃、白色於酪樣點狀物;這些點狀物有時需用壓舌板擠壓舌齶弓才能自窩內排出。⑤扁桃體大小不定。兒童、青年多屬增生者,扁桃體肥大;成人扁桃體多已縮小,但表面可見瘢痕,凹凸不平,與周圍組織常有粘連。患者下頜角淋巴結常腫大。
一、刮痧治療
(一)症狀
本病初起為風熱外襲所致,其臨床表現特點為:咽部疼痛,逐漸加重,吞咽或咳嗽時疼痛加劇,伴發熱重,惡塞輕,頭痛口渴,咽喉疼痛劇烈,可放射至耳部或頸部,吞咽困難,有堵塞感,聲音嘶啞,扁桃體腫脹明顯,或有黃白色膿點,大便秘結,口乾喜飲。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曲池、合谷、天突、翳風、太溪。
放痧:內庭、少商、魚際
(2)定位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天突:位於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少商:在手拇指節距指甲角0.1寸(指寸)處。魚際:在手拇指本節(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翳風:在耳垂後,當乳突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
內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間縫紋端。
太溪: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重刮頸部大椎,耳後翳風,刮頸前天突,然後刮前臂曲池,刮手部合谷,放痧少商、魚際,最後刮太溪,放痧內庭。
(4)刮拭方法 補瀉兼施。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後刮頸後翳風穴,用力宜輕容,出痧為度。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然後刮上肢外側曲池穴和手部合谷穴,重刮,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少商、魚際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經常規消毒後,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人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最後重刮足部太溪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在內庭穴以同法操作放痧。
小兒疳積的刮痧療法
小兒疳積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症,又稱蛋白質、熱量不足性營養不良症,多發生在3歲以下的嬰幼兒。其主要原因是由於餵養不當或某些疾病(嬰幼兒腹瀉,先天幽門狹窄,齶裂,急慢性傳染病,寄生蟲病等)引起的蛋白質或熱量不足所致。營養不良屬於中醫學的「疳積」範圍。
牙痛的刮痧療法
牙痛是口腔疾患中最常見的症狀,牙齒及周圍組織的疾病,牙鄰近組織的牽涉痛及全身疾病均可引起牙痛。由於牙病引起的牙痛有以下幾種:齲齒(蛀牙或蟲牙)二般無自發性疼痛,多在遇冷、熱、酸、甜刺激時才感到疼痛;急性牙髓炎(牙神經痛)的疼痛呈自發性,遇到冷熱刺激時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