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動物油脂和植物油脂。父輩一代用動物油脂來烹調食物,確實很美味,但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太高,易引起三高。而現在人們炒菜一般都用植物油,不過在吃油方面也有很多需注意的小細節,看看你了解幾個。
炒菜時該如何選擇合適的食用油?
1、炒菜時用花生油
大部分北方人用花生油當做烹調油,其中脂肪酸比例均衡,含有豐富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功效,能減輕不飽和脂肪酸氧化,而且風味以及耐熱性良好。不過花生油中含有的歐米伽6脂肪酸含量高,幾乎沒有歐米伽3脂肪酸。花生沒有儲存好,易受到黃麴黴毒素污染,這種物質溶於油脂,易對肝細胞帶來直接損害,增加患上肝癌風險。因此需選擇正規廠家所生產的優質花生油,不能貪圖小便宜購買小作坊產品,避免黃麴黴毒素超標。因為花生油穩定性不錯,因此可用來日常炒菜,但不適合油炸或爆炒食物。花生油可以跟杏仁油和核桃油等搭配著吃,能讓營養互補。
2、大豆油適合燉煮
大豆油顧名思義是由黃豆壓榨製作而成的,其中含有豐富亞油酸,能保護心血管,降低患上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而且也能對抗血管栓塞。大豆油中也含有適量的維生素E和少量的胡蘿蔔素。但其中的亞麻酸和亞油酸不耐熱,反覆加熱或煎炸後易氧化聚合,影響身體健康。吃大豆油時需低溫烹調,可燉煮或煲湯,也可以用來調餡,但不能用來高溫烹炸食物。若日常吃的豆製品多,身體攝入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已經很充足,不妨嘗試著更改為花生油、茶籽油或橄欖油等,其中含有單不飽和脂肪酸。
3、亞麻籽油適合涼拌
亞麻籽油是由胡麻種子榨取的油,其中含有豐富的必需脂肪酸亞麻酸,含量遠遠超過深海魚和松子以及核桃等。亞麻酸屬於歐米伽3脂肪酸的一種,能在身體中轉化成EPA和DHA,能直接到達視網膜以及大腦細胞膜,能讓大腦快速接收到信號,利於思維敏捷,同時也能增加記憶容量。因此亞麻酸能增強記憶力以及智力,提高思維能力,保護人們的視力。另外亞麻酸也能調整體內血脂,避免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因子生成,抑制癌細胞生長和轉移。但亞麻籽油易氧化聚合且不耐熱,最好用於涼拌。還有此類油不飽和程度高,只要打開包裝後需立馬吃完。
溫馨提示
除了以上三種油之外,菜籽油和山茶油也是不錯的選擇。菜籽油中含有甾醇,可降低體內膽固醇,能抗癌和預防心血管疾病。菜籽油中也含有大量多酚,能降低膽固醇,清除對身體有害自由基和抗腫瘤。其中也含有豐富維生素E、硒和類胡蘿蔔素等。在所有油脂中山茶油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最高,能降低壞膽固醇含量,升高好膽固醇,幫助控制血脂。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這些坑人的「養生知識」!醫學上根本沒有這些概念
現在是信息化時代,網絡上充斥著很多信息,尤其是關於養生的知識鋪天蓋地。有的養生知識看起來很科學,其實是一個紙老虎,醫學上根本沒有這些概念,只是廠商的一種宣傳手段罷了。
這些坑人的「養生知識」要注意!
1、清宿便排腸毒能養生
某些廣告宣稱產品能清宿便、排腸毒。雖然宿便和腸毒詞彙聽起來很專業,但根本沒有科學依據,是徹頭徹尾的大忽悠。商家就是抓住消費者健康保健的心態,再加上不同人缺乏醫學知識,會宣傳清宿便來賺取利益,不管是西醫還是中醫都沒有宿便的說法。市面上所謂的清宿便產品中含有瀉藥,長時間用會紊亂胃腸道功能,引起大腸黑變病,使得腸道黑色素沉積,甚至會誘發腸癌。
2、酸鹼體質論
網上流傳酸性體質的人易患病。說體質分為酸性和鹼性的,酸性體質的人群易患癌,只有保持身體鹼性環境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不過這種酸鹼體質論的騙局已經被揭穿。人體是複雜的系統,其實不能簡單的分為鹼性的還是酸性的,因為其中含有體液和小環境,常見的有血液、淋巴液以及組織液,還包括細胞內液排泄出的尿液以及汗液,也不能忽略被分泌出來的消化液等。體液有酸鹼之分,如尿液一般呈現弱酸性、腸液呈現鹼性的、胃液呈現強酸性,體液的酸鹼度並不等於體質的酸鹼度。另外,網上流傳吃鹼性或酸性食物能形成相應的體質、酸性體質會生病或治癌等都是錯誤的說法。
3、食物相剋論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食物相剋的情況,如菠菜和豆腐吃會引起結石、維生素c和海鮮一起吃會引起中毒等。其實食物相剋的說法根本沒有足夠的實驗證據,也就是說說法不真實也不存在,根本不靠譜。
4、血粘稠引起血栓
網上流傳,血液過於粘稠會生成血栓,只有稀釋血液,把血管疏通,才能避免出現心臟病。其實醫學上根本沒有血稠說法,這只是商家的一種噱頭,千萬不能上當受騙。血稠可以理解為血液粘稠,跟醫學上的血液流變學概念差不多,血液流通速度、血液和血漿成分影響血液的高凝狀態。並不是血稠就代表著血脂升高,會堵塞血管。醫生根本不會依據血液粘稠度數值,評估患者患血栓的風險。做血液粘稠數值檢查,也不能真實反映出患者血液凝固情況,更不能預測血栓生成以及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生活中還有一部分人會通過注射劑疏通血管,稀釋血液,其實這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引發一系列問題。
溫馨提示
關於以上養生知識不要再傻傻的被騙了,只是一些商家編出養生知識來獲取利益。最近這幾年辟穀養生受到很多人追捧,認為不吃肉蛋以及穀物,僅僅依靠喝水或打葡萄糖來代替一日三餐,認為這樣能清理腸道和養生保健,其實這是錯誤的,非但不能養生,反而會擾亂胃腸道正常運轉,引起胃炎或胃潰瘍。
雜糧吃的越多越好嗎?避免走進這6個誤區!
現在大眾的保健養生意識越來越強,特別在飲食方面,很多中老年人飲食開始偏重於五穀雜糧,認為五穀雜糧能提高飽腹感,控制餐後血糖和血脂,但雜糧並不是100%的安全,錯誤的做法會影響身體健康。
關於五穀雜糧的誤區有哪些?
1、只是吃單一的五穀雜糧
在很多人意識中粗糧只局限於薯類和玉米,其實不然,長時間吃會造成營養單一。吃雜糧也要注意飲食多元化,不能只吃一兩種。
2、烹調雜糧質地太硬
很多人不善烹煮,結果使得五穀雜糧質地太硬,從而增加腸胃不適感。一般五穀雜糧先提前浸泡兩三個小時,大部分豆子和蓮子需浸泡12個小時後再煮。也可以用電壓力鍋來烹煮五穀雜糧,只要掌握正確的烹調方法,雜糧飯和雜糧粥就能做得質地柔軟,也可以發酵出麵包和饅頭,易被消化。在烹調食物時,一半白米或白面,一半五穀雜糧,能讓消化正常,而且並不會對胃壁帶來傷害。
3、做五穀雜糧時太急於求成
一部分消化能力弱的人,一下子就把精製米麵更換為全谷雜糧,這樣消化系統不適應,常常因為碳水化合物消化率下降而引起脹氣。在平時飲食中要逐漸增加粗糧攝入,如米飯中配燕麥或雜豆,這樣能給腸道一定的適應時間,慢慢改善腸道菌群,逐漸處理膳食纖維和抗性澱粉等。等到消化道適應之後,再按照1:1的比例搭配白米和雜糧。在此過程能讓消化能力慢慢增強,不管是體力還是精力都逐漸變好。
4、只是一味的喝稀粥
因為五穀雜糧烹調時煮成粥是最為方便的,因此很多人會用雜糧粥直接替代白米飯,但粥是高水分食物,同等量的情況下,其營養價值遠遠低於白米飯。雜糧粥給有一定的飽腹感,長時間下去會使得熱量過低,體內營養不足,易引起疲勞感。煮雜糧粥時儘量製作的稠一點。
5、烹調時放置太多油和鹽
一部分人吃雜糧食材時會放糖或放油,如吃紫米粥或八寶粥時加入白糖,製作成全麥餅乾或麵包時加太多黃油,這樣會影響身體健康。
6、五穀雜糧加工的太細
部分消化不良的人會把五穀雜糧煮的軟爛或打成粉再吃,但不適合糖尿病和高血糖的人,因為這種吃法會增加消化速度,導致餐後血糖升高。需控制血糖的人儘量整粒烹調,不能打成粉末或煮成糊狀,儘可能的保留五穀物的天然物理結構,這樣能延緩餐後血糖和血脂升高。
溫馨提示
老年人的胃腸道功能弱,小孩子的消化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善,若吃太多五穀雜糧會增加胃腸道負擔,影響對營養物質吸收和利用。平時吃粗糧少的人不能一下子全部更換為粗糧,需按照比例粗細搭配,這樣能給胃腸道一定的適應過程。消化功能有問題的人,如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不能吃五穀雜糧,因為五穀雜糧比較粗糙,和胃腸道物理摩擦,會引起傷口疼痛,增加胃脹氣。另外痛風患者要少吃,因為各種豆類中含有優質蛋白質,會使得尿酸升高。
為什麼老年人應該多喝水?老年人喝水不足會有哪些危害?
很多老人認為喝水沒有必要,其實這是錯誤的。水對於任何生物體來說都很重要,何況是人類,若沒有及時為身體補充水分易引起脫水,從而誘發一系列危害,因此老年人更應該多喝水,同時也要掌握正確的喝水方法。
長期不吃早飯的人最後怎樣了?除了低血糖,還有3個意外
早晨吃的像皇帝,中午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由此可見,早餐在一日三餐中有多麼的重要。但很多年輕人卻沒有重視早餐,胡亂買路邊攤或直接省略早餐,偶爾一兩次沒有問題,但長時間下去身體卻承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