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曾說過「我腰不好」,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相繼出現了一些腰部問題,那出現什麼症狀才算「腰不好」?腰椎間盤突出是怎麼回事?中醫又是怎麼治療腰椎疾病?對此,家庭醫生在線編輯採訪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傳統醫學門診副主任中醫師王瑾。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傳統醫學門診副主任中醫師王瑾
腰椎不好有哪些表現?
王瑾表示,腰椎在脊柱的中偏下段的位置,其作用主要是維持體位、保持身體的平衡、靈活及穩定性。
「如果有腰椎勞損等疾病,最早會出現腰痛現象,即使經過休息也緩解不了;此外,還可能伴隨出現屁股疼、腿疼、下肢麻等症狀。」王瑾提醒,在平時,患者可通過自測局部的壓痛,或做直腿抬高試驗,如把腳伸直,慢慢抬高,看是否會出現拉扯或放射痛,特別是麻木患者,可看出是否具有神經壓迫的症狀。
「大多數的腰部酸痛是由慢性勞損引起的軟組織損傷,可能與肌肉、骨質疏鬆、韌帶、小關節或生活習慣等有關,易引起肌肉勞損,進而導致肌肉酸痛。」
腰椎間盤突出是怎麼回事?
關於腰椎間盤突出,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了解,王瑾對此表示,「腰椎間盤的髓核往外突出,可能頂到纖維環,也可能破出纖維環,都屬於椎間盤突出;其主要原因是腰椎間盤在退變的基礎上,可能受到慢性的勞損或突然間外力的影響,以致出現腰椎間盤突出。」
「但腰椎間盤突出有不同的程度」,王瑾表示,如果是輕度突出,還未完全撐破纖維環,很大概率可以通過靠自身力量回納回去,可通過休息或保守治療等得到恢復。如果腰椎間盤突出較為嚴重,已經出現破出纖維環,甚至是脫落到椎管,壓迫到神經根或馬尾神經的症型,是有可能致癱的,此時進行手術治療為好。
有不少人不懂區分「腰椎間盤突出與腰肌勞損的不同」,對此,王瑾表示,腰椎間盤突出的病位,主要是椎間盤的突出所引起的系列症狀,涉及範圍較廣,可能伴有腰痛、腿痛、腿麻,甚至還可能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癱瘓等症狀。
而腰肌勞損只是一種簡單的腰部疾病,其病位是在腰肌上,主要是肌肉緊張或酸痛引起的慢性勞損,兩者之間有著不同程度的區別。
「腰椎間盤突出大多只是突出纖維環,纖維環並未完全破裂。而腰椎間盤脫落是完全脫出纖維環,有可能掉到硬膜囊或椎管里,相當於它的髓核完全游離,這兩者的程度也不同。」
中醫是怎麼治療腰椎疾病的?
由此可見,如何治療腰椎疾病,顯得尤為重要,據調查,有大部分的人更願意選擇中醫來治療腰椎疾病,王瑾表示,「中醫的按摩、推拿對治療腰椎病,確實具有一定作用,特別是在慢性的腰椎勞損上,可以有效緩解肌肉的痙攣或松解結節。」患者也可自學一些簡單的推拿手法,比如按、揉、撥筋等,但像復位的手法就不建議自行在家裡做。
「哪裡痛,按摩哪裡,在某種程度上確能起到緩解的作用,但這可能只針對小症狀,不能顧及到大的方面,如不了解其具體病因,並不能完全根除疾病。」
「復位小關節的治療,對腰痛的緩解也具有明顯效果,」王瑾醫生強調,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做推拿治療時,不可「暴力」,因為這可能會加重病情,如滑脫或椎間盤突出較嚴重的,就不建議做按摩推拿。
「除了推拿,中醫還可能會根據患者的體質來治療,如果體質有偏頗,可能會用中藥調理或針灸治療,比如懶針、腹針、埋線、普通針刺、電針、火針等。」
最後,王瑾醫生也建議女性要少穿高跟鞋,因為女性在穿高跟鞋時,其腰椎的曲度會發生變化,引起骨盆前傾,其重力線就會壓到腰椎上,增大腰椎的負重和勞損。
本文指導醫生:-
王瑾 副主任醫師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傳統醫學研究所
擅長疾病:從事針灸工作10餘年,擅長各種針法治療各...[詳細]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28歲小伙脊柱退化似老人 專家教你如何保養脊椎
肩頸酸痛、直不起腰、手腳發麻,不要以為還是老年人的「專利」,隨著網際網路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電腦面前一坐就是一天,不知不覺間脊柱疾病悄悄「找上門」。近日,廣州一28歲IT小伙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體檢科進行體檢,卻發現他的脊柱已經發生嚴重的退行性變,「已經老化似近60歲老人」。醫生提醒,長時間做「低頭族」,脊柱「老的」越來越快。
28歲IT小伙肩酸背痛 脊柱竟已「老化」似60歲老人
28歲的小武(化名)是一名IT男,整天不是碼代碼就是在碼代碼的路上。尤其最近,手裡的項目比較多。為了儘快完成項目,連續熬夜是經常的事情,「感覺每天都是高負荷運轉,累到肩酸背痛的。」小武說。
有一天醒來之後,小武感覺雙肩脹痛感更加明顯,雙手也發麻。一開始小武以為是睡麻了,也沒太在意。可是過去好一會兒,症狀依舊沒有改善。沒辦法,小武只好先回家休息。回家路上,小武還是覺得不舒服,於是決定第二天去醫院做個體檢。
第二天,小武來到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體檢科,他做了一個頸椎X光。不檢查不知道,一檢查問題就大了。結果顯示他的脊柱嚴重退行性變,生理曲度變直,已經「老化」似60歲老人。
小武的X光片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體檢科主治醫師陳家雲說:「像小武這種情況,退變已經很嚴重了,我們建議他去找專科醫生,通過更加詳細的檢查來確定治療方案。」
陳家雲醫生表示,根據我們近5年的體檢數據分析,脊柱退行性疾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脊柱退行性疾病正呈現日益年輕化的趨勢。「很多20多歲年輕人的頸椎已經大不如前,甚至有些初高中生的頸椎也出現問題了,脊柱退行性疾病越來越年輕化,80%以上的年輕人或多或少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脊柱退行性疾病。」
脊柱退行性變日益年輕化 謹防長時間「低頭不動」
脊柱退行性變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脊柱所發生的一系列改變。通俗說法就是「脊柱老化」。正常的椎間盤富有彈性和韌性,可承受較大壓力而無損傷。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開始出現退變,椎間盤內髓核含水量下降及外周纖維環受外力作用強度和韌性下降,出現裂隙。椎間盤的彈性和抗負荷作用下降,在日常生活中腰部及頸部椎間盤反覆承受擠壓、屈曲和扭轉等負荷,進一步加重椎間盤突出,可壓迫神經根,導致頸肩痛、腰腿痛。
不僅體檢科數據表明脊柱退行性變日益年輕化,省二醫脊柱外科也出現越來越多的年輕患者。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張輝主任介紹,「退變是一個必然的生理過程,但退變的輕重緩急卻各不相同,年輕人群出現嚴重脊柱退變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人體正常的頸椎、腰椎向前彎曲,有一個生理弧度,低頭時間過長及長時間坐位,首先是椎間盤內壓力高,導致椎間盤退變。其次長時間低頭致使頸部肌肉痙攣、缺血,出現肌肉勞損。脊柱退變嚴重時可壓迫頸神經根、脊髓、交感神經等而誘發脊柱疾病,出現疼痛、麻木、活動受限等症狀。」
「一般來說,多數脊柱退行性疾病我們可以通過藥物、理療、運動、牽引等方式進行治療,像小武這樣情況的,我們可以通過藥物、康復理療等保守治療。」張輝說,「當出現壓迫神經根導致上肢疼痛難忍,或者壓迫脊髓導致四肢及軀幹麻木、乏力,影像學檢查提示病變明顯時就需要儘快進行手術治療。」
「脊柱疾病重在預防,長期伏案工作者要注意勞逸結合,經常起身活動頸肩部肌肉,切忌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平時要多運動,每周堅持做三次以上有氧鍛煉,如跑步、快走、羽毛球、游泳等,保持健康作息。定期體檢,脊柱疾病一定早發現,早治療,不要拖,防止小毛病拖成大問題。一旦出現了頸酸背痛手腳麻木的情況,應當儘早就醫,以延緩病情,嚴重的可以通過手術進行治療。」張輝提醒。
【Tips】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專家張輝教你幾招 保護脊椎從日常做起
1、站、坐、臥都保持端正的姿態,把辦公桌椅調適到正確高度對於保持脊柱健康很重要。
2、保持坐姿一小時左右後,一定要起身活動3-5分鐘,讓緊張的肌群得到放鬆。
3、坐的時候最好讓腰部有靠墊之類物品的支撐,可以為腰肌減輕負擔。
4、選擇偏硬的床和高度適中的枕頭,讓身體在睡眠時好好修復。
5、注意頸部、腰部保暖,不要受涼。
6、多做羽毛球、桌球、健身操等上肢充分活動的運動。
7、五分鐘頸椎操:端坐,全身不動,單頭部運動,分別做低頭、抬頭、左轉、右轉、前伸、後縮;順、逆時針環繞動作,每次堅持5分鐘,動作要輕緩、柔和。
本文指導醫生:-
張輝碩士研究生導師 主任醫師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脊柱骨科
擅長疾病:各種脊柱疾病的診療,如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詳細]
新生兒鼻子上的小白點是什麼?
不少剛出生的嬰兒,鼻子上或鼻翼兩側或眼皮下會有多少不等的小白點,那麼,這些小白點是什麼?是胎毒嗎?會留下疤痕嗎,需要怎麼處理呢?
首先,不必擔心,這是新生兒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會留下疤痕。
寶寶鼻子上的小白點也不是每個孩子都長。醫學上,這些小白點叫「粟粒疹」或者乳樣斑,是滋潤皮膚的皮脂腺阻塞引起的。產生這種粟粒疹的主要原因是,寶寶的汗腺被堵塞,而寶寶出汗量又非常大,因此就堵在皮膚里出不來。這種栗粒疹不痛不癢,除了影響寶寶的美觀外,對寶寶的身體沒有什麼影響。
對於粟粒疹的處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1、這些粟粒疹,不要用手去擠,否則容易發生感染,而新生兒的免疫力差,容易生病。
2、保持寶寶皮膚乾燥、涼爽、清潔,防止皮脂腺堵塞嚴重,每天可以用柔軟的紗布毛巾,蘸溫和的清水,輕輕地給寶寶擦拭臉部即可。注意眼睛周圍、鼻子周圍等部位一定要擦乾淨。
3、不要用藥膏,以免皮膚產生過敏等現象。
4、保證溫度。注意給寶寶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保證溫濕度合適。不要給寶寶穿太多、太厚的衣服,寬鬆度合適,避免寶寶捂得出汗,影響毛孔排汗。
總的來講,粟粒疹不需要特別治療,過一段時間就會自行恢復。
給嬰兒添加食物需要注意什麼?
給嬰兒添加食物,是寶寶發育過程不可以缺少的環節,也是寶寶成長的必須營養保證。一般在嬰兒四個月時,就需要適當的增加些輔食了,因為僅依靠母乳是不能保證寶寶健康發育的。
哪些食物容易導致寶寶過敏?
嬰兒和學步寶寶最容易過敏,因為他們的消化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最好在寶寶6個月大時開始添加輔食,特別是有過敏遺傳的家庭。如果父母都有食物過敏史,其子女患病的概率約為50%;如果父母單方有過敏史,其子女約有1/3患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