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職場心理疲勞?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工作壓力的加大,越來越多的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憊。記者最近從南京市都市心理諮詢中心了解到,由於工作壓力帶來的心理疲勞,給都市人帶來了新的心理危機。

  心理專家周正猷教授介紹,職場心理疲勞主要表現為厭倦工作、不願起床、上班遲到次數增多、處理公務時心情煩躁、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反應遲緩、遺忘率增加等症狀。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容易產生心理疲勞症呢?

  專家分析認為,都市人由於常坐辦公室,會經常有腰酸腿疼的毛病,還有一些特殊工種帶來的職業病,身體上的疲勞會引起心理上的疲勞;企業對於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提高,未來職場的不確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給員工造成了壓力;另外,在個人奮鬥目標遇到發展瓶頸時會產生心理疲勞。調查顯示,由於白領女性壓力不比男性小,而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和壓力卻比男性大,白領女性身心更易疲勞,面對工作壓力,女性更容易表現出情緒上的疲勞反應。

  職場心理疲勞不僅僅是個人情緒上的小毛病,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據美國研究機構調查:每年因員工心理壓抑給美國公司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050億美元,超過500家大公司稅後利潤的5倍!而在中國,據業內人士估計:職業壓力帶給企業的損失每年至少在億元人民幣以上。調查還顯示,從高管到專業人員、再到體力勞動者,有68.2%的人正面臨著較大的工作壓力,其中有58.5%的人身上正顯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勞,職業人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如何克服職場心理疲勞,周教授強調,主要是增強人的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切實加強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力度,增強自我保健能力和意識,在個體、家庭、群體、社會上形成關注身心健康的氛圍,從而獲得多種途徑和有效方法減少心理衛生問題的發生;其次進行心理衛生的自律訓練、性格分析和心理檢查等,提高員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放鬆自己,緩解緊張情緒,始終以平和自然的心態參與生活和競爭,能夠經得起未來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從而幫助員工克服身心疾病,提高健康程度。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假裝快樂 快速調整情緒好方法

  女性員工安排了多姿多彩的活動,但總有一些女性因為生活或工作上遭遇挫折,陷在悲傷的情緒中無力自拔,不想參加任何社交活動。心理專家表示,「假裝快樂」是一種快速調整情緒的好方法,可以使人們脫離不良情緒,盡情享受節日的快樂。

  在北京某日化公司任銷售經理的許傑最近失戀了,她向公司請假,不準備參加3月7日下午公司安排的聯歡會,也推掉了大學同宿舍女友聚餐的邀請,「其實,我也想參加,只是打不起精神來,不想動,也不想湊熱鬧。」許小姐說,「看到其他姐妹高高興興地過節,我怕自己心裡更難受,還不如一個人在家待著。」

  陷在不良情緒中的女人,希望感受節日的快樂,卻又力不從心,那麼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調整情緒呢?

  北京心理專家王梓恆說:「從醫學角度來說,悲傷的情緒會導致人體新陳代謝減緩,所以人在悲傷的時候往往精力衰退,興趣全無。」

  據王梓恆介紹:「『假裝快樂』是一種快速調整情緒獲得快樂的方法,雖然治標不治本,但的確有效。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身體和心理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整體。某種情緒會引發相應的肢體語言,比如憤怒時,我們會握緊拳頭,呼吸急促,快樂時我們會嘴角上揚,面部肌肉放鬆。然而,肢體語言的改變同樣也會導致情緒的變化,當無法調整內心情緒時,你可以調整肢體語言,帶動出你需要的情緒。比如你強迫自己做微笑的動作,你就會發現內心開始涌動歡喜,所以假裝快樂,你就會真的快樂起來,這就是身心互動原理。」

  王梓恆說,這種感受還可以通過行為獲得,情緒壓抑者可以嘗試「笑功」:先站直,然後身體前屈90度,再後仰10度,並配合喊出「哈哈哈哈」的聲音,動作和聲音力求誇張,連做六次,前後對比就會有不同感受。

是什麼決定你獨一無二的性格

  人格來自進化?

  到底是什麼決定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性格?怎樣才能利用你的性格優勢?

  一樣米養百樣人。生命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大不相同:一種嶄新的社會環境對某個人是一種樂事,而對另一個人則可能是晝夜焦慮的原因;一些人熱衷攢錢,而另一些人有錢就花。人們的這些差別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格?為什麼自然選擇沒有定向追蹤最適宜的人格,而是允許這麼多的性格存在?

  由於人格研究正在走向更為科學的方向,人們已開始理解神經生物學的基礎,並觀察到每種人格特徵對某種特定環境的益處和對其他環境的代價。人們可能傾向於認為一些人格類型要比另外一些人格類型更理想,但是這些新觀點卻清楚地表明並不存在「最好的」人格。實際上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格組成了大千世界。

  五大「調節器」

  心理學家認為,人格特性就像我們大腦里的恆溫調節裝置,每一種人格都調節著一定範圍的行為和態度。這些行為和態度中的一些項目是相互聯繫的。比如,那些喜歡高度競爭、高聲音樂和旅遊的人也趨向於有比較高的性驅動。那些有著某種特別的恐懼、或者總是趨向於擔心各類事情的人則更傾向於抑鬱。同樣,一般那些不能抵禦住誘惑而吸毒成癮的人,發展出賭博和反社會行為問題的可能性也會增多。

  從這種相關關係中,心理學家推斷,在人們體內存在著一些數量有限的「調節器」。在過去幾十年中,心理學界已經達成了共識:五大關鍵的調節器可以說明人格的絕大多數變異。「五大」包括外向性、神經質、盡責性、開放性和隨和性,將人格分成了五個軸線,適用於所有的個體。每個人的人格可以用很多現有問卷中的一個測試出來,這些問卷上有5個不同的分數,通過問卷測試可以獲得無數獨一無二的人格特徵。

  因此,不管你處在「五大」的任何位置,都能顯示出一種特定的人格。一個人的外向水平顯示在其對快樂的追逐或對危險承受活動的反應上,對於絕大多數內向的人,似乎不會發現這類活動有什麼獎賞之處;當事情變得有危險或威脅之時,或者你感覺到如此時,神經質這種人格特質正是關鍵,高度神經質的人就會變得很焦慮或者緊張,而那些在神經質項目上得分低的人將不太受影響;盡責性全部在於目標定位,這個分數高的人嚴格按照計劃或原則辦事;隨和性在我們的私人關係中占有顯著位置,高度隨和的人會留意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低分的人不大能看清這些線索;開放性決定一個人對各種見解的反應,高分的人喜歡接受具有審美的、隱喻的和深奧的想法,低分的則迴避這些想法。

  人格與大腦結構

  神經科學家現在開始將「五大」和大腦結構聯繫起來,每種性狀都代表著一種生理反應的強度和極限,而且這些反應依次取決於大腦中特定的或專門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就拿神經質來說,神經科學家現在已經知道,哪一部分的腦區與受到威脅的反應有關:大腦中一個叫做杏仁核的結構中存在著一個迴路。磁共振成像掃描顯示,那些在神經質項目上獲得高分的人與低分的人相比,杏仁核具有較高基準水平的代謝活動。高分者的杏仁核對痛苦的刺激反應也表現出較高的活動。甚至連杏仁核的大小都顯示出和一個人的神經質得分成比例的跡象。這的確令人驚異,這些由人格心理學家使用的簡單的、自我評定的問卷所測定的神經系統竟然可以由客觀的科學技術手段來驗證。

  外向性也可以從大腦中找到答案。在人們的中腦有一套對預示獎賞的刺激產生反應的結構。這些獎賞可能是甜食、金錢,也可以是一組異性的圖片或成癮性藥物等等。這個獎賞中心取決於神經遞質多巴胺。在外向性的得分和一個人對多巴胺樣藥物的生理反應之間存在一個線性相關,這表明,外向性是大腦獎賞系統快速響應的外在表現。雖然人們還不了解箇中原因,但那些在外向性上得分高的人甚至會有比較大的獎賞結構。

  盡責性包括在某種長期目標或計劃服務中直接反應的控制能力,牽扯到前額葉皮層的部分腦區。人們正是通過對大腦損傷的研究才了解這部分腦區。大腦成像揭示,那些有衝動控制問題的人在大腦右前額皮質的活動比其他人低。另外,有一項對患有注意力缺乏和多動障礙的男孩所進行的研究發現,這些孩子的前額皮質體積比正常孩子小。

  人們還不知道大腦的哪種機制是隨和性的基礎,但已經找到了一些牽扯某些特定腦區的神經生物學證據,所以,也許過不了多久,研究人員就可以解開隨和性的真相。

  第五個人格特徵是開放性,至今,科學家對這種大腦機制知之甚少。

  因此,對「五大」中的每一個性狀,我們都可以試探性地鑑別出與一種大腦機制相聯繫的生理反應。這些多樣化系統途徑對人們不同行為方式的趨向做出了解釋。

  當然,光憑我們內在的調節器設定裝置並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行為取決於大腦與環境之間複雜的交互關係,但後者的影響有限。假如我們了解到某人的人格,即便在我們從沒見過他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很好地預測出他們的反應。此外,這些設置在一個人的生命周期中似乎是相當穩定的,反映出人格中有實質性遺傳成分。

  進化的人格

  人們一直較少注意為什麼進化會留給我們如此多樣的人格。從理論上說,在進化的激烈竟爭中,具有不同基因的個體接受選擇,最終獲勝的應該是某一種特徵。那麼,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不同人格呢?隨著近年來研究人員開始考慮野生動物的基本性格特徵,對於進化如何影響人格的疑問也開始變得清晰起來。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奈爾斯·丁格曼斯是這項研究的先鋒人物。他和他的同事通過對一種叫做大山雀的小鳥的探索行為進行研究,建立了其遺傳變異的模型。一些鳥遺傳了高度探索的個性,另外一些鳥的個性則表現出謹慎。研究人員測量到野生大山雀的這種性狀,並將其與這些鳥的三年(1999年~2001年)存活情況聯繫起來。結果發現,對於雌鳥,探索個性得分越高,在1999年和2001年的存活可能越大。在這兩年中,食物短缺,鳥兒更加分散對其生存有好處。但是在食物資源比較豐富的2000年,那些得分低的雌性就更容易存活。顯然,食物很豐盛時,鳥兒還分散到很遠的地方去覓食是一種不必要的冒險。

  這一研究與其他類似研究一道得出了一個有力的論點:一個性格特徵的最佳水平取決於當地生態環境的細節。當這些具體細節隨著時空發生戲劇性改變時,自然選擇就不能固定在一個單獨的最佳存在方式上。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山雀的種群既包含探索的又有謹慎的個體。

  這種發現顯然也適合於人類。為了驗證這個觀點,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丹尼爾·奈托分析了545個外向性得分在一定範圍內的英國成年人。結果發現,高分的人性伴侶多,經濟和職業前程都好於平均水平。但這些人也容易出事故或上醫院,而且他們的家庭生活也不太穩定,因為這類男性更容易離婚,到最後經常不會和子女住在一起。所以把外向性想成一種純粹的幸事挺吸引人,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高度外向的性格會把你吸引到某種情境中,給你帶來某種類型的生活機會,你在某種環境下會幹得很好。但是你的這種人格也將承擔風險,它還可能堵上了一些可能離你更近的可選之路。

  我們也可以用「五大」中的另一個性狀——隨和性來說明這個原則。高度隨和的個體有著很好的社會關係網和支持。這是因為他們考慮了周圍人的心理狀態,所以能吸引或留住朋友或同盟者。然而,為別人的需要付出了時間和努力,卻招致他們要承受著自己的日程規劃遭受損失的代價。所以,對於領銜人物和藝術家這些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把自己放在首位和焦點的人來說,隨和性是他們成功的一個負面因子。那麼,什麼是最適宜的隨和性水平呢?除了那種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極端情況,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無論你的隨和性處在什麼水平,都各有其利與弊。

  同樣地,高度的盡責性可能有助你完成工作,但也能讓你無法看到其他一些機會。與此同時,高度的開放性也和增加社交與性方面的成功有關。然而,這些好處趨向於在很多歷史年代中被自然誇大和在地理政治的背景中被藝術化地高估。而在其他一些時間和場合,特別是在一個群體為生存而掙扎時,則更加需要有實際經驗和有能力的品質。

  而高度神經質的人,在遇到真正的威脅時,他們的警惕性比很多懶散個體的心不在焉態度更能保護自己。

  當你越是了解自己的人格,就越是明白它們的利弊。應該說,在某種程度上人格也可以改變,但我們最好能認識到,幾乎每一種人格檔案都有一種對應的最佳環境。所以,假如你對自己的人格不滿意,為什麼不試著去改變一下你所在的小環境呢?

拖拉讓「大腦曠工」

據西班牙《萬象》雜誌3月號報道,英國萊克斯馬克公司一項調查顯示,歐洲上班族每天浪費15%的上班時間。另據加拿大在2002年一項調查顯示,60%的北美人偶爾會將手頭的工作擱置下來,20%的人表示自己經常這樣做。這兩組數據分別是1978年的3倍和20倍。這不禁讓我這個身在西班牙的外國人感到驚異,以往總認為拖拉是西班牙人的一大特點,現在看來, 拖拉是普遍現象。

一條路走到底

她14歲時,因家境貧寒而輟學,為了能讓自己有口飯吃,她在湖南益陽一個名叫衡龍橋的小鎮上賣茶水。就是置張小桌,燒一大壺茶水,然後倒在杯子裡,一毛錢一杯。可她人小,攤位也小,太不起眼了。有時,一天賣出去幾杯,本錢都掙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