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的四大健康觀

 

  天人合一的健康觀

  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概念是中國古代哲學概念,是指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一切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中醫學認為:人體有自己的生命活動規律,與自然界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不論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還是四時氣候、晝夜晨昏,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重要影響。例如:自然界的四時氣候變化就能直接影響到人的情感、氣血、臟腑以及疾病的產生。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中醫養生學認為人類必須掌握和了解四時氣候變化規律和不同自然環境的特點,順應自然,保持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才能養生防病。

  形神合一的健康觀

  中醫學「形神合一」理論來自《黃帝內經》,這種理論始終都是建立在客觀生理結構的基礎上。首先從生命起源來看,是形俱而神生,即認為先有生命、形體,然後才有心理活動的產生。形神合一觀認為:神是形的主宰,形是神的物質基礎,兩者既對立又統一。其中,形是指軀體、身體,神是指思想、思維。中醫學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強調形與神的密切聯繫。只有當人的身體與精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即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才能保持與促進健康。有研究表明: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病症與情緒焦躁、心態不平衡有著密切的關係,開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態是健康長壽的根本所在,這與中醫的「形神合一」觀不謀而合。

 

${FDPageBreak}

 

  正氣為本的健康觀

  中醫學中的正氣是相對邪氣而言的,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及康復能力。中醫認為疾病發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機體正氣虛衰。正氣充足則人體陰陽協調、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於生病。正氣不足則邪氣容易損害人體,機體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當邪氣侵襲時,若邪氣弱不足以與人體正氣相抗衡時,則邪氣被正氣驅逐、消滅或暫時潛伏在體內,均不會發病;只有當邪氣較重而能同正氣抗爭以引起較強的反應時,人體才出現證候(症狀、體徵等),即為發病。

  陰平陽秘的健康觀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分別代表一定屬性的物質和功能,如人體內的氣為陽,血為陰,興奮為陽,抑鬱為陰。「平」是正常的意思,「秘」是固守、固密的意思。「陰平陽秘」表示陰陽既各自處於正常狀態,也具有相互協調、配合關係。「陰平陽秘」作為人的健康態,體現在生命活動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層次上,如酸鹼平衡、血糖平衡、代謝平衡等。此外,「陰平陽秘」還體現在人體活動的一種有序穩態上,這類似於現代科學所指的「內穩態」。「內穩態」是指人體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狀態的傾向,如人體的體溫、血壓、血液內的酸鹼度、血糖濃度等均為「內穩態」所調控,如果我們的身體達到這種穩態的話那就是健康的狀態。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趕走背痛有妙招

  1.休息但不要臥床休息可令受傷的肌肉自行修復,但不要以為休息就是臥床。研究顯示,臥床休息超過3天亦會導致背部問題增多,令肌肉和骨骼功能減弱。建議適當做些諸如散步、游泳、騎車等低強度運動。

  2.熱浴或冰敷進行熱水淋浴會令你放鬆全身肌肉,減輕背痛,而局部熱敷會引起肌肉腫脹、加重疼痛。冰敷可減輕疼痛,但不要讓冰直接接觸皮膚,而是裹在毛巾中敷於背部。

  3.嘗試用藥服用消炎止痛藥如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等,可消除炎症和腫脹,從而減輕疼痛。

  4.去看醫生大多數背痛可自行痊癒而無需接受醫生治療,但如果你的背痛超過72小時仍不見恢復,則應去看醫生。

  5.加強鍛煉通過鍛煉可強健和伸展支撐脊椎的肌肉,但應由健身教練為你制定運動計劃,否則不當的鍛煉方式對背部有害無益。如果堅持不懈,強壯的背部肌肉會提高抗傷害能力,保護脊柱、肌腱和韌帶。

  6.針灸療法這種治療方法對下背部疼痛非常有效,一般經5次治療便可明顯見效。

  7.按摩療法按摩對因肌肉緊張所致的隱痛及肌肉扭傷,效果十分顯著。但如果因按摩使疼痛加劇,則應立即停止

5款民間明目方

  明目,是指增強或改善視力,防治眼疾的保健概念,眼是視覺器官,人們常說:「要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自己的眼睛。」可見眼睛的保健是十分重要的。祖國醫學認為「肝開竅於目」,「肝腎同源」。眼睛黑白分明、視物清晰、靈活而有神采有賴於肝血腎精的滋養,如果精血虛不能上養於目,就會造成雙目乾澀,視物不清;肝火上延也會導致目赤腫痛,眼生翳膜等症狀。

  1. 雞肝2具,大米100克,鹽少許。將雞肝切碎,與大米同煮作粥,熟時調入食鹽,早晚分2次服食。

  本方可增加視力,尤適用於夜盲症,跟花之人食之。

  2.蕎麥皮、綠豆皮、黑豆皮、決明子、菊花各適量取之。藥為細末,相拌均勻,裝入布袋內製成枕頭,外用塑膠袋套封,晚上用時取下塑袋枕之。

  本方明目益視。

  3.肉蓯蓉120克(酒洗後去心及雜質),巴戟天、菊花、枸杞各60克。將4味曬乾,共研為極細末,煉白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克,每日2次,淡鹽開水吞服。

  本方充精明月,適用於視物昏花。

  4. 本方為清官御醫張仲之擬獻慈禧之方,功能平肝明目,可作為眼睛的日常保健方。

  甘菊花、霜桑葉各9克,薄荷3克,羚羊角尖1.5克,生地、夏枯草各9克。水煎,先熏後洗。

  5. 本方以藥液外用熏洗,直接作用於眼部,可增加眼部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對眼睛保健十分有益。

  綠豆50克,豬肝、陳粳米各100克。

  將綠豆和陳粳米洗淨同入鍋,加水1000 毫升,先旺火後文火煮熬成粥,再放入肝片,肝熟即成。日服3次。

  具有清熱養血、明目褪黃功效。

要想身體好 養神不可少

養神就是讓身心處於平衡和清淨的狀態從而達到調節身體的目的

中醫進補的原則

無論精神補益,還是飲食補益、藥物補益、按摩補益、艾灸補益,都是以中醫的基本理論為指導,通過各自的方式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補益五臟和調援精神,從而保證人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