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多吃菌類防骨質疏鬆

菌類蛋白質中的胺基酸成分同肉、奶、蛋的蛋白質成分十分相似,可以保證人體正常生長發育所必需的胺基酸。菌類中含有多種具有調節功能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可參與體內糖代謝,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並能調節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還含有微量元素鉻,是維持正常葡萄糖耐量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也是與胰島素配合的因子之一,可促進機體糖代謝的正常進行。

菌類所含的膽鹼可保護身體,避免體內脂肪積聚。蘑菇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少,適合糖尿病患者和膽固醇偏高者食用。糖尿病患者易發生骨質疏鬆,常出現腰背疼痛、抽筋、乏力等症狀,吃菌類可強健骨骼,因為菌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維生素D能幫助人體吸收鈣,有益於骨骼健康,預防骨質疏鬆。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專家介紹:便前便後洗手一樣重要

  你有便前洗手習慣嗎?

  如果有人問你是否便前洗手的話,你會不會覺得有那麼一點奇怪?

  事實上,便前洗手與便後洗手一樣,也是非常必要的衛生習慣,這會給我們的健康增加一道保障。這是筆者在採訪了解放軍302醫院感染控制科主任莊英傑、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所張蔚、清華大學玉泉醫院性學教授馬曉年等專家後得出的結論。

  「你覺得便前洗手有必要嗎?」在一項網絡調查中有66%的網友認為有必要,但真正進行便前洗手的網友卻只有22%。

  便前洗手可以避免髒手污染自己的皮膚、內衣褲及腰帶。尤其是在公共廁所,接觸了門把手上面的細菌,又馬上接觸我們的內衣或者皮膚,不但很不衛生,也讓病毒細菌有機可乘。莊英傑主任就是一個習慣在便前也洗手的人,他說,很多醫生都更注意衛生方面的常識,同行中不少人有這個習慣。

  「你覺得手不乾淨能引起什麼疾病?」

  21%左右的網友認為會傳染性傳播疾病,20%左右的網友認為會傳染上皮膚病,將近60%的網友認為可能導致肝炎、消化道傳染病等其他疾病。

  3位專家解釋,便前不洗手不用擔心肝炎、消化道傳染病等,因為這些疾病的傳播途徑不是通過與皮膚的接觸。但是如果沒有便後洗手的習慣,就要擔心下面這個問題了。

  沒有便前洗手的習慣,最有可能的是提高一些性傳播疾病、滴蟲性陰道炎以及泌尿系統疾病的感染幾率,尤其是尖銳濕疣和淋病。手上的污垢、各種致病微生物(如病菌、黴菌甚至傳播性病的微生物)會通過接觸內褲、下身皮膚甚至生殖器官而引起病變。

  便前洗手對女性尤其重要,便後每個女性都要用手紙,這樣手上的細菌就很容易感染到身體。尤其是經期女性,自身處於抵抗力最低下的時候,經血剛好又是細菌最好的「培養基」,病菌很容易乘虛而入,此時更要注意乾淨衛生,避免感染。

${FDPageBreak}

  「你認為導致手不乾淨的原因有哪些?」

  24%左右的人認為是長時間使用鍵盤,29%的人認為每天都摸公交車、地鐵的扶手,也有25%的人認為來源於書籍和雜誌。

  專家說,公共設施仍然是最嚴重的污染源,比如門把手、公交車把手、共享雜誌等等。尤其是公共廁所的門把手,我們無法判定上一個抓它的人有沒有洗手,他的手上有沒有殘存的排泄物,他有沒有性傳播疾病或者泌尿系統疾病。

  鈔票更是細菌和病毒的聚集地,銀行工作人員或者財務工作者必須養成便前洗手的習慣。

  「如果你有便前洗手的習慣,你怎樣洗?」

  67%的人選擇隨便用水沖沖,17%和20%的人選擇用洗手液和除菌香皂。

  專家指出,最好還是用洗手液進行清潔。如果沒有條件的話也可以清水洗滌。便前洗手後一定要爭取把手弄乾。

  專家說,便前洗手的習慣其實不難養成,只要開始刻意做一段時間,不久後就形成習慣了。還有一個更加簡便也不尷尬的方式,就是隨身準備一包消毒濕紙巾,在上廁所之前擦擦手,不但方便,而且有效。

每天洗手10次有助預防流感


  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每天洗手10次以上、戴口罩和手套等措施可有效防止流感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傳播。

  這項研究結果22日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周刊網站。來自義大利羅馬的科克拉內急性呼吸系統感染研究小組的教授湯姆·傑斐遜與同事一道,對先前發布的59項研究結果重新比對研究。

  這59項研究著眼於不同防護措施在防止流感和SARS等呼吸系統相關疾病傳播方面所取得的不同成效。

  傑斐遜和同事發現,每天至少洗手10次、穿手術服、戴口罩和手套均能有效防止流感等疾病傳播。如果同時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這些防護措施,收效會更好。

  研究還表明,加強家庭和兒童個人衛生也可降低疾病傳播率。不過,研究人員尚不確定用普通肥皂和水洗手時是否應添加殺菌劑。

十一長假主食要「三化」

為了攝取不會引起便秘的理想食物,應事先了解自己的標準體重(身高減去100,再乘以0.9),記住自己一天所需要的總卡路里量。基準是:每l千克的標準體重,輕勞動

在廁所看書報小心得前列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