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拔火罐的方法

中醫解說各種拔罐的運用方法中醫拔罐,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也為我國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病治癒了好多人身上的疑難雜症。下面是中醫專家介紹的常用的拔火罐的方法。

1、單罐:用於病變範圍較小或壓痛點。可按病變的或壓痛的範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岡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2、多罐:用於病變範圍比較廣泛的疾病。可按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等情況,酌量吸拔數個乃至拾數個。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個火罐,稱為「排罐法」。治療某些內臟或器官的淤血時,可按臟器的解剖部位的範圍在相應的體表部位縱橫並列吸拔幾個罐子。

3、閃罐:罐子拔上後,立即起下,反覆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病例。

4、留罐:拔罐後,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5-15分鐘。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溫馨提示: 走罐,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須選口徑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針灸拔罐怎麼治療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常找不到病因的疾病,患者常不定時地在身上、臉上或四肢發出一塊塊紅腫且很癢的皮疹塊,常常越抓越癢,越抓越腫。慢性蕁麻疹發作次數從每天數次到數天一次不等。

蕁麻疹發病突然,可持續數月或經久難愈,發病年齡不限,多在冬春季發病。蕁麻疹皮膚疹塊大小、疏密不一,顏色或白或紅、瘙癢異常,皮損因搔抓而擴大增多,一天中可發生數次。若風疹發於咽喉部者,可引起呼吸困難,甚至造成窒息。

蕁麻疹屬過敏性皮膚病,應尋找過敏原。大多患者為一種過敏原,少數患者為多種過敏原,多種過敏原者復發幾率較高,遠離過敏原可避免復發。易過敏者平素應避免風寒、忌食過敏食物或藥物,便秘者應保持大便通暢。

經臨床驗證,針灸治療慢性蕁麻疹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免疫機制,使患者對致敏物質反應性降低,從而迅速緩解症狀,避免口服藥物帶來的副作用,且復發率低。臨床上採用針灸治療蕁麻疹時,一般採取背腧穴梅花針叩刺拔罐,針刺血海、合谷、曲池、膈腧、三陰交等穴。急性發作時,在神闕穴拔罐可迅速止癢退疹。

慢性患者重用梅花針叩刺膀胱經背腧穴拔罐,隔日治療。神闕穴、背腧穴與五臟六腑經絡氣血關係十分密切,是臟腑經絡之氣外露的重要門戶。因此神闕穴拔罐、背腧穴叩刺拔罐具有調整臟腑、疏風通絡、祛風止癢、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作用,體現了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

簡介四種拔罐常用方法

拔罐療法是很好的保健養生的方式,拔罐法又叫吸筒法,古代稱為角法,在我國晉代已開始應用。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些拔罐常用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留罐法:

為最常見的吸拔形式。是指罐具吸著之後,停留5~20分鐘再取掉。面部及皮膚比較嬌嫩的部位,留罐時間宜短,肌肉豐厚的部位可長一些。一般以局部顯現紅潤或瘀斑為宜。注意,留罐時間太長施術部位會出現水泡,可塗以龍膽紫藥水,必要時加以包紮,多在數日內吸收結痴,不留瘢痕。留罐法適於火罐治療的各種病症。

(2)閃罐法:

是指罐子拔上後,立即取下,如此反覆多次,直至局部潮紅或出現瘀斑為止。多用於局部麻木和生理功能減退的病症。

(3)走罐法:

又稱為推罐法。多用於病灶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先在該部位擦上一層凡士林或植物油脂,選擇罐口光滑的玻璃罐(多選中等型號),將罐吸上後,左手緊接扣罐部位上端的皮膚,使之繃緊,右手拉罐向下滑移,達到一定距離後,再將左手按緊下端皮膚,右手拉罐向上滑移。如此進行上下或左右反覆推拉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本法常用於腰背部肌肉勞損等病症。

(4)刺絡拔罐法:

也有稱絮刺法。拔罐前,先在穴區用消毒三校針或皮膚針點刺或叩刺,然後撥罐留罐10~15分鐘。去罐後,拭去血跡。本法適用於各種扭挫傷及疼痛固定的肌肉疾病。

刮痧拔火罐方法不當危害健康

其實不光是刮痧和拔火罐不能亂用,就是一些汗蒸館也不能亂進。比如,中醫認為冬季應該收藏,不能外泄陽氣。如果在冬季汗蒸,會損害體內津液和陰,造成肝經失去濡養,肝氣橫逆,同氣相求。

拔火罐的作用機理

在火罐共性的基礎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走罐具有與按摩療法、保健刮痧療法相似的效應,可以改善皮膚的呼吸和營養,有利於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對關節、肌腱可增強彈性和活動性,促進周圍血液循環;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強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