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的檢查依據是什麼

焦慮症是神經症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目前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個性特點、認知過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軀體疾病等均有關係。因此在患上焦慮症時,還需及時檢查,針對病因及時治療。目前臨床上對於焦慮症的檢查,主要是根據焦慮症的症狀表現進行確診的。

焦慮症多數在中、青年期起病,女性比男性高一倍。臨床表現基本上有三組,亦可視為焦慮症的三大症狀:

1、病理性焦慮情緒。持續性或發作性出現莫名其妙的恐懼、害怕、緊張和不安。有一種期待性的危險感,感到某種災難降臨,甚至有死亡的感受("瀕死感")。患者擔心自己會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發瘋"。

70%的患者同時伴有憂鬱症狀,對目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和樂趣。有時情緒激動,失去平衡,經常無故地發怒,與家人爭吵,對什麼事情都看不慣,不滿意。焦慮症有認識方面的障礙,對周圍環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認識,思維變得簡單和模糊,整天專注於自己的健康狀態,擔心疾病再度發作。

2、軀體不適症狀。常為早期症狀。在疾病進展期通常伴有多種軀體症狀:心悸、心慌、胸悶、氣短、心前區不適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數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簡單的日常家務工作變得困難不堪,無法勝任,如此症狀反過來又加重患者的擔憂和焦慮。還有失眠、早醒、夢魘等睡眠障礙,而且頗為嚴重和頑固。此外,還可有消化功能紊亂症狀等。

絕大多數焦慮症病人還有手抖、手指震顫或麻木感、陣發性潮紅或冷感,月經不調、停經、性慾減退、尿意頻急、頭昏、眩暈、恐懼、暈厥發作等。

3、精神運動性不安(簡稱精神性不安)。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頓足、踱來走去、小動作增多、注意力無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如此惶恐不安。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焦慮性適應障礙的原因有哪些

焦慮性適應障礙是因長期存在應激源或困難處境,加上病人的人格缺陷,產生煩惱、抑鬱等情感障礙,以及適應不良行為和生理功能障礙(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並使社會功能受損的一種慢性心因性障礙。其病程往往較長,通常在應激性事件或生活發生改變後起病。

導致焦慮性適應障礙的具體原因如下:

1、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焦慮性適應障礙是由潛意識之間的矛盾衝突引起的。

2、學習理論認為:焦慮性適應障礙是因為觀念與感覺之間可以形成條件反射性聯繫。

3、認知學派認為:焦慮性適應障礙是由知覺、態度與信念的衝突引起的。

4、人本主義學派認為:焦慮性適應障礙是由達到自我實現時發生的思想衝突引起的。

5、社會因素:生活事件與誘因導致焦慮性適應障礙,常在應激性生活事件後出現,與人格特徵,認知評價和應對方式相聯繫。

廣泛性焦慮障礙引發疲乏的診斷標準

廣泛性焦慮障礙引發疲乏症狀根據ICD-10,診斷必須是至少幾周內的大部分時間有焦慮症狀,通常已持續6個月以上,其症狀主要包括憂慮,如擔心未來,感到「緊張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難,經常過分擔心,且有緊張不安,易激惹等。運動緊張也可導致疲乏,易疲勞,睡眠不佳,不安,頭痛,震顫,不能放鬆。同時,還會引起其他高警覺症狀,如出汗,心率加快,口乾,胃不適,眩暈,頭暈之類症狀者即可診斷本病。

主要的診斷要點是符合廣泛性焦慮障礙引發疲乏總是把自己看作是易煩惱的人,求醫與其說是為了治療疑慮,毋寧說是為使他們對擔心的事消除疑慮,比如孩子們的健康,某個症狀的意義,對因這些主訴或緊張性頭痛或其他焦慮表現而反覆去醫院就診檢查的患者,醫生應考慮是否存在過度擔憂。以上兩類引發的疲乏均為原發性,而非繼發於器質性疾病,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礙和其他類型神經征。

引起焦慮症的因素有哪些

思維在焦慮症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抑鬱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傾向於把模稜兩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釋成危機的先兆,更傾向於以為壞事情會落到他們頭上,低估自己對消極事件的控制能力。這種過度的病人陷入深深的矛盾與焦慮情緒中不可自拔。

如何診斷焦慮症

許多軀體疾病可能引起類似於驚恐發作的症狀(心律失常、腦缺血,冠心病,甲狀腺毒腫)。這些診斷大多可從病史及軀體檢查加以排除。如果發作僅僅發生於某些特定的恐懼的場所,需與恐怖障礙鑑別。如果同時存在心境低落或悲傷,需與抑鬱症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