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夜間盜汗與食積有關

夜間盜汗並不等於出虛汗。據觀察,有相當一部分小兒夜間盜汗與飲食失調引起的食積密切相關。

食積引起盜汗,與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有關。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小兒生長發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小兒脾胃功能未臻完善,便產生了對水谷精微需求量大,而脾胃功能尚未健全的矛盾,易為飲食所傷。加之父母愛子心切,一味讓孩子吃多、吃好,片面追求高營養食品,每餐以高蛋白、高熱量之品餵養孩子,或家長過於寵愛,任其進食生冷、甜膩、油炸及不消化食物,以致超過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及轉運功能。日久食積於內,郁而化熱,積熱蒸騰於外而出現盜汗。

小兒夜間盜汗的檢查從觀察舌苔和大便兩方面入手,正常小兒僅有一層薄舌苔,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即使是氣陰兩虛而致盜汗,其舌苔也是薄苔、少苔或花剝苔。而食積所致盜汗的小兒,其舌苔特別厚而白膩或污濁不化,口氣臭穢。若觀察他們的大便,就可發現孩子的大便往往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或大便不成形,氣味酸臭。這些孩子還常常出現腹部脹滿不適、偏食訥呆、面色不華、夜臥轉輾不安、磨牙等情況。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兩種夜間盜汗的鑑別

夜間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有時弄得家長非常緊張,這就需要掌握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1)生理性盜汗: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的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2)病理性盜汗: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並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餵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造成寶寶夜間盜汗的四種可能性

寶寶最近特別容易出汗,即使不做劇烈運動,同樣會冒汗。特別是睡覺時,往往會把枕頭和背心都打濕了。原以為是天氣熱的原因,到醫院一檢查,醫生診斷為夜間盜汗,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因為出汗散發大量熱量,感染風寒,甚至引起呼吸道感染。

寶寶夜間盜汗可能有以下4種可能性:

1、缺鈣引起。表現為入睡後的前半夜,頭部明顯出汗。由於枕部受汗液刺激,嬰兒經常在睡覺時搖晃頭部,與枕頭摩擦,結果造成枕部頭髮稀疏、脫落,形成典型的「枕禿」。應對辦法:只要及時補充維生素D,因缺鈣引起的盜汗現象也就會逐漸停止。

2、結核菌引起。假如寶寶不僅前半夜出汗,後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數是病症表現,最常見的是結核病。結核病還有其他表現,如低熱、疲乏無力、食慾減退、面頰潮紅等。應對辦法:如懷疑寶寶感染了結核,應做肺部x光檢查或做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3、交感神經緊張引起。心臟病、糖尿病或睡眠時呼吸不順暢,因身體內在的壓力促使交感神經始終處在緊張狀態,寶寶也會出現「夜睡盜汗」或是「手腳出冷汗」等現象。應對辦法:父母可以帶寶寶到兒科診所或醫院檢查,聽聽心跳聲有否異常、摸摸肚子有無腫塊、上呼吸道是否通暢或有無過敏體質等,以除去心中的疑慮。

4、餵養不當引起。體質弱的寶寶常常在白天活動時或夜間入睡後,在頭、胸、背部成片狀出汗,這往往是由於餵養不當或消化吸收不良而造成的。

什麼是盜汗

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的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自汗與夜間盜汗的中醫辨別

營衛不和的患者,常常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常見於表虛之人而冒風受寒,或經常失眠者,遇情緒波動則汗出加重。脈緩,苔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