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的作用與食用方法 細數鹿茸的五大功效

鹿茸,與人參齊名,二者並稱「參茸」,是一味名貴的中藥材,常被譽為不老長壽珍品。鹿茸是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頭上未骨化而帶茸毛的幼角。以梅花鹿茸質嫩毛細、頂端豐滿、茸體圓大、皮色油潤、外圈無骨質者為上品。主產於我國東北三省。
  唐朝的甄權說,鹿茸「補男子腰腎虛冷,腳膝無力、夜夢鬼交、精泄自出,女人崩中漏血、赤白帶下」。明代李時珍云:「鹿茸能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
  鹿茸的作用:
  1、強壯作用。 它能提高機體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飲食,減少疲勞。
  2、對心血管的作用。 鹿茸精大劑量可使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外周血管擴張;中等劑量可使心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對衰弱的心臟有明顯的強心作用。對心律不齊有調節作用,並使心臟收縮加強。
  3、有性激素樣作用。
  動物試驗證實,用鹿茸酊作皮下注射,幾天後即見前列腺、精囊重量增加。
  4、它能興奮離體腸管及子宮,增強腎臟的利尿功能。
  食用方法:
  鹿茸泡酒
  藥酒是中國的一大傳統,將藥物泡進白酒中,藥物的精華滲入酒中,酒有助於行氣作用,藥物作用便很快發揮,行至全身。鹿茸同樣可以入酒,將鹿茸片加入50度以上的白酒浸泡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飲用。還可以根據需要,加入其它藥材一起浸泡。許小姐透露了一個小秘籍,泡酒的鹿茸一定要用生切片,這樣的藥酒更有效果。
  鹿茸做菜
  食療是保健強身的一大方法,鹿茸這樣的滋補品就是一大很好的食材。在南方地區,鹿茸和其它藥材加入雞、鴨、鵝或者豬肉等,用慢火細燉,飲其湯水,同樣有很強的滋補作用。不僅是熬湯,鹿茸還可以粉碎成粉,加入其它的菜式中。
  鹿茸的食用方法
  人參鹿茸雞肉湯配方:雞肉120克,紅參(或高麗參)12克,鹿茸32克。
  製作:取雞胸肉或雞腿肉洗淨,去皮,切粒;人參切片。全部材料放入燉盅內,加開水適量,加蓋,隔水慢火燉3小時,湯成可供飲用。
  適用:大病或失血後,傷及元氣,或房勞過度,耗竭腎精,畏寒肢冷,不育不孕,可大補元氣,溫壯腎陽,此湯與參茸同用,補氣而壯陽,人參能大補元氣。鹿茸可補腎陽、益精血、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耳聾。
  鹿茸的五大功效
  1、補腎壯陽
  古往今來,鹿茸一直被視為益精填髓、補腎壯陽的上乘之品。祖國醫學認為,腎藏精、生髓,為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本源。腎陽虛弱者,可出現陽痿滑精、遺精早泄、精神疲倦、形寒肢冷、腰脊冷痛、宮寒不孕、尿頻不禁、頭暈耳鳴等。有關治療性功能低下的中成藥,諸如三鞭丸、全鹿丸、參茸固本丸等,總離不開鹿茸。近代臨床也多將鹿茸與淫羊藿、仙茅、巴戟天、山萸肉等益腎藥配合使用,相輔相成,以增強療效。據報道,用鹿茸製劑治療陽痿、遺精、早泄等腎陽虛患者的性功能障礙,或用鹿茸精穴位注射治療,常取得滿意的療效。本品用於補腎壯陽,可單服,也可同山藥浸酒服、亦可配伍人參、巴戟天等入丸服用。
  2、補益氣血
  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鹿茸功擅益精填髓,精旺則能化氣生血。現代研究證實,鹿茸能促進血細胞的增殖、發育和成熟,使正常家兔的紅細胞、血色素和網織紅細胞增加。臨床上用於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症,以及苯中毒引起的血液病等,能使眩暈、頭痛、倦怠乏力、齒齦出血、鼻衄、失眠等症狀得到較好的改善。同時,還可以治療失血引起的貧血等。
  3、調沖任固帶脈
  鹿茸還是一味婦科良藥。最新研究發現,鹿茸含有極少量的女性卵泡激素,並能促進生殖系統的生長發育,興奮機體功能。臨床上對於崩漏、帶下、不孕、胎漏屬於虛寒者,常與阿膠、當歸、熟地、山藥、白芍、烏賊骨等配伍應用。
  4、強筋壯骨
  鹿茸的強健筋骨作用,向來為古今醫家所推崇。老年人精衰血少、腰脊酸冷、肢節疼痛、筋骨痿軟、手足拘攣,小兒發育不良、行遲、齒遲、囟門不閉合等症,不僅可以單味服用,還可以與龜板、熟地、杜仲、續斷、肉蓯蓉、巴戟天等配伍應用。
  5、托瘡療毒
  對於瘡瘍久潰不斂,膿出清稀,或陰疽內陷不起,可與黃芪、當歸、肉桂等配伍應用,有溫補精血、托毒外出和生肌之效。許多實驗表明,鹿茸對長期不愈和新生不良的潰瘍及創傷,能增強其再生過程,從而促進潰瘍面和骨折的癒合。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提醒:顆粒劑替代不了自煎中藥的療效

現在,醫院或是經營中藥飲片的藥房都有自動煎藥機,醫生處方的中藥飲片一般被煎成兩袋,分早晚或上下午兩次服,看來很是方便。另外,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中藥配方顆粒(也稱顆粒劑,台灣稱科學中藥)逐漸盛行,逐步在中醫院「生根落戶」,方便了不少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藥的應用和推廣。但是,傳統中藥的實質是什麼?服藥的便利和療效究竟孰輕孰重?筆者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30餘年,就從文化傳統和臨床實踐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自煎更能促進藥效發揮

中醫強調整體觀念,除了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之外,醫與患、醫與藥、醫與護等也是整體聯動的。中醫臨床治病過程既要有就診時醫生與患者的互動交流,更需要在處方落實即飲片煎煮成湯劑過程中病人的參與,患者或家屬參與程度的疏密和認真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療效的高低,特別是煎藥的質量更是治病成功的關鍵。所以,從張仲景開始,煎藥和服藥的方法就明記於處方的下面,詳述煎煮的要求和湯劑的服法等。

筆者常對病人說,煎中藥就如同練書法一樣,怡情悅性、修身養性。冷靜和耐心就像兩味有效的藥引子一樣促進藥效的發揮,這在慢性病的治療和調理過程中尤為重要。筆者從事的慢性腎病的診療,大多屬於疑難病症,一時半會兒很難奏效,這就需要長時間的治療,病人的配合是極為關鍵的。在筆者的勸說下,一些不願服用中藥湯劑的病人接受了湯劑,一些不願意自己煎煮中藥的人能夠長期堅持自己在家煎煮。

顆粒劑最好別長用

中藥的煎煮方法多樣靈活,只有根據病情、藥材特性等選擇適合的煎煮方法,才能使藥效發揮出來。諸如先煎、後下、久煎、包煎在現代煎藥機上是難以實施的,顆粒劑的沖泡也難以發揮高溫煎煮時藥物的相互作用,簡單的一日兩次的服法不但服用量過少,也造成了服藥量的不均衡。現在臨床診治的疑難病例較多,病情複雜,往往需要復法大方,即多個經方、時方、驗方的綜合方可取效,草草煎煮、少量服用是不能奏效的。

筆者曾經統計過《傷寒論》所載的113個處方,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處方張仲景要求是「日三服」的,即每日早、中、晚共服用三次,這些都是調治慢性病的需要。筆者常說:「三三得九大於二四得八。」也就是說,每次服「3」,一日3次,合起來是「9」,一定多於每次服「4」,一日兩次也就是「8」的總量。每日三次的服法既避免了一次過量、影響食慾,又保證了藥物總量的提升和藥物的均衡吸收,按現代醫學的說法是保證了均衡的血藥濃度。實踐證明,這樣服用的效果很好,病人也容易接受。

誠然,煎藥機代煎和顆粒劑沖服方便攜帶和服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藥飲片的應用,是好事。但從重視療效角度出發,診治疑難病症和急危重症時最好還是選擇自煎中藥為好。筆者在診室里就張貼了為慢性腎病患者量身訂製中藥飲片煎煮和服用方法以及飲食禁忌,以方便患者和家屬的理解與執行。當然,如果疾病穩定、上班上學、出差途中、旅行出國等,選擇代煎或配方顆粒也是可以的,但最好只是短期為之。

春天多給孩子按摩這些穴位 推三關可調理脾胃

春天正是寶寶長身體的黃金季節,很多家長在這個時期注意多給孩子加強營養、注意鍛煉,其實這個時候如果同時多給孩子按摩幾個關鍵的穴位,通過推拿來增加經絡的運行和人體全身氣血的營養,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法簡便易行,孩子更容易接受。河南省中醫院針灸推拿科焦乃軍副主任醫師介紹了幾種簡單的穴位按壓和推拿方法。

按壓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心,在兩耳角直上與眉心向後的連線的交叉點)。家長每天按揉孩子的百會穴20~50次。可振奮陽氣、扶正祛邪、清利頭目。

推三關:(前臂內則腕橫紋到肘橫紋處,用食、中二指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100~300次;可調理脾胃。

揉腹:家長每天輕輕地為孩子順時針揉腹1分鐘,逆時針1分鐘。可調理脾胃、補益氣血。

捏脊:孩子俯臥,背部裸露,塗抹適量滑石粉,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前半段,然後頂住患兒皮膚,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同時向上捻動,自尾椎兩旁(即脊柱兩側)雙手交替向前推動至大椎穴(脖後突出位)兩旁。每天睡前給孩子捏上3~5遍。對調理孩子消化系統,增強抵抗力有好處。但家長一定要認真練習才能達到準確熟練的操作。需要注意如果孩子背部皮膚有疾患就應該禁用。可健脾和胃、祛風散寒、通絡扶正、振奮陽氣。

搓脊柱:家長每天用掌心搓孩子的脊柱,從下向上5~7次。可振奮陽氣、扶正。

拿三陽、三陰經:胳膊、腿的外側為三陽經,內側為三陰經,「拿」是推拿的一種手法,具體是拇指與其他四指相對,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揉捏的手法。三陽經要從上往下捏,三陰經要從下往上捏,每天各3~5遍。

揉湧泉穴:湧泉穴在腳底的掌心處,每天揉30~50次。有補腎的作用。

家長每天給孩子進行這些穴位的按摩、經絡的推拿,可舒通經絡,增加氣血營養,促使新陳代謝,有利於骨骼發育。

摸耳朵養腎的辦法 詳解摸耳的具體方法

醫認為:「腎主藏精,開竅於耳」,耳是「腎」的外部表現,「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廓較長。耳垂組織豐滿,在一定程度上是腎氣盛健的一種徵象。《內經》還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之地。」

3個手部動作幫你排毒補腎養肝 明目強心

人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健康,健康是一切的根本,擁有健康才有時間和精力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現代人工作忙碌,每天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進行運動,因此一些簡單方式就成為眾人健身的好方式,那麼平常你不妨動動你的手指,運用手指做瑜伽,幫助你排毒養肝補腎,而且還可明目安神、降壓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