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告訴你為啥會頭疼

  中醫認為頭顱居身體之首位。人體五臟六腑之清陽之氣,皆循經由此而上流注於頭部,故中醫稱之頭為諸陽之會。究其頭痛原因可以分為一下幾點:

  頭痛與臟腑、氣血有關:

  左側偏頭痛或頭角痛與肝有關;右側偏頭痛與脾有關;後頭痛或頭部有空空的感覺與腎有關; 面色蒼白、氣短無力、健忘、失眠、頭昏、隱隱頭痛是氣虛性頭痛:自汗納差、面色蒼白無華、氣短無力、頭痛綿綿是血虛性頭痛

  頭痛與經絡有關:

  頭痛與經絡循環走行有關:陽明《胃》經、經前額、前額痛稱陽明頭痛;太陽《膀胱》經、經頭後部、頭後部痛稱太陽頭痛、頭側面左或右是少陽《膽》經、偏頭痛稱少陽頭痛。厥陰《肝》經、經頭頂、頭頂痛稱厥陰頭痛。頭頂怕風、怕冷、向外冒風,感覺有重物壓頂。請參閱(虛弱人常發病),治療:服厥陰尼爾康。與經絡與性生活有關頭痛:病人對性生活性慾強烈、房事後頭痛、腰痛,甚至有股氣繞陰器或從小腹或從某處上沖達頭頂,發生頭痛。之所以頭痛是因性生活過程中風寒入厥陰經。治療:用引厥陰經中藥。

  此種頭痛是疾病的症狀,不是頭痛病。顱內骨膜、腱膜、神經、血管等發生異常,表現頭痛;顱內腫瘤、占位性疾病、顱內壓增高頭脹痛;顱內任何原因引起血管擴張、發炎、牽拉、腦血栓、腦出血均表現頭痛; 高血壓頭痛;高血壓腦病頭痛是血壓高的同時有腦水腫。與高血壓有關的頭痛:感覺深部搏動樣鈍痛,伴有前額部或頭後部緊壓感,清晨睡醒頭痛加重,起床後活動漸緩解。老年人血壓特高,男、女分別有特《效方》。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有頭痛;腦缺氧頭痛、高山病、煤氣中毒、飲灑、藥物反應;五官科疾病性頭痛:鼻竇炎、青光眼、屈晃不正、中耳炎、鼻咽癌等。 頸椎病性頭痛:疼痛位於頸後、枕後、痛可達肩及上臂,頸活動受限,轉動頭部疼痛加重。 血管性頭痛、平臥時頭痛加重、直立痛減輕、搖動頭痛加劇;腦瘤性頭痛:俯身、低頭、頭痛加重,基本上是體位改變頭痛加重;

  頭痛與內分泌、季節、時辰有關:

  女士頭痛與月經周期或更年期有關係;有的病人固定性季節發病;有陰雨天發病:頭痛白天劇、夜向輕;睛天劇、陰雨天輕或反之;工作忙輕、工作閒頭痛重;心情好痛輕、心情不好頭痛重;早晨起床頭痛重、夜間頭痛消失或晨頭痛輕、下午重。此種現象 是人與《大自然》有關,中醫醫學認定人與天有關係《天人合一論》。或疾病與季節、時辰有關 。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如何改善陽虛體質

  改變吹空調、吃冷飲、熬夜、過服抗生素等耗傷陽氣的不良生活習慣,就會改善陽虛的體質。

  如何讓陽虛的人得到改善呢?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實際上陽虛體質的形成,先天因素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後天因素才是最關鍵的部分。

  比如現在人們已經養成了吹空調、電扇的習慣,時間一長就會消耗身體的陽氣;另外,經常吃一些清熱寒涼性食物,尤其是夜宵、冰冷寒涼飲食,久而久之就會耗傷身體陽氣,使體質逐漸變得虛弱起來;還有很多人有熬夜的習慣,除了夜班族之外,很多人經常半夜喝啤酒、K歌、上網、打遊戲、打牌、打麻將,甚至通宵玩樂……這些習慣不僅大大耗傷身體的元陽之氣,而且也影響和阻礙了陽氣的升發。因為按照中醫養生觀點,子時(晚上23:00~1:00)是膽經當令的時辰,膽經屬少陽經脈,子時正是身體元陽之氣萌發的時刻。此時按時入睡,陽氣才能正常升發,所以熬夜也是導致陽虛的一大禍害。

  再比如說,很多人為了保持身材,肉類食品吃得很少,甚至不吃,致使熱量攝取過少;還有,很多女孩子都很愛美,一年四季都穿得很少,夏天在空調房裡也穿得很少,而且怕曬黑,不去戶外活動,不去曬太陽,這樣的話其人的陽氣自然就不夠了,天長日久,就形成了陽虛。

  很多人都有一種感受,就是在服用幾天抗生素之後,都會出現一定的胃腸不適感,要麼胃痛、胃脹,要麼食欲不振,要麼腹瀉等。我們一般會說抗生素有一定的刺激胃腸的副作用,這種副作用是什麼呢?從中醫角度來講,就是損傷人體的陽氣。因為抗生素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均為苦寒之性,口服之後,最易傷脾胃。所以,長期服用、濫用抗生素,對人體的損傷不僅僅是損害肝腎功能,最重要的是傷人陽氣,導致生命力的整體衰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輕易不要服用過量抗生素,也不要濫用抗生素。

  陽虛的朋友,首先是要戒掉不良生活習慣,採取一些適當的養生措施,才可能把陽氣保養好,才能讓身體的陽氣發揮應有的溫暖身體、衛外防病的重要作用。

夏季溫服「清熱」中藥效果更佳

  「藥熬好了,快趁熱喝了吧。」我們經常聽到人們這樣說。其實,中藥未必都要趁熱喝。

  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種,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對於服中藥,中醫有句古語,叫做「陽病熱服,陰病涼服」。因此,涼服與熱服,應根據情況具體分析,治療熱病的藥可涼服,而治療寒證宜熱服。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掌握服藥的溫度。

    夏季「清熱」藥溫服更好

  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40℃時再喝。特別是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瓜蔞仁、乳香等。溫服和胃益脾,能減輕刺激。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發散風寒的中藥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應該「熱服」。對於清熱類中成藥片劑或膠囊劑,用溫水或涼開水送服比較好,水溫太熱,會導致藥物中的揮發性成分揮發掉。而對於感冒清熱顆粒等顆粒狀清熱類中成藥,通常會含有一些清溫解表的成分,水溫過熱也會影響藥效。因此,對於這類顆粒狀中成藥,應當用60℃~70℃的水沖開,等水溫降至40℃左右時再服用。

在我國南方,夏天經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於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

    一般,患有「陽病」的患者多表現出熱證,會表現為周身發熱、口渴、大便乾燥、小便短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等:而「陰病」多表現為寒症證,出現惡寒發熱、無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最後,在中藥方劑中,有個小竅門就是,一般情況下,叫做「湯」(如「桂枝湯」等)的多數熱服,而叫做「飲」(如達原飲)的多數需要涼服。

    推薦閱讀:

   中藥一定要趁熱服用嗎?

    很多人都喜歡在中藥煎出來後趁熱服下,怕放涼了失去療效,也有人認為冷服比熱服好,那麼到底是冷服好還是趁熱服好呢?應該說中藥煎劑是冷服或熱服應根據病情、藥性、季節、以及體質等多方面來決定,不應一概而論。


    中藥到底是新鮮的好還是陳的好

    有些人則認為吃中藥就像是吃青菜,越新鮮越好。那麼,中藥到底是新鮮的好,還是陳的好呢?專家表示,普通的藥材越新鮮越好,特殊的藥材必須要經過炮製才能使用。

小滿養生要利濕祛暑養陰

中醫十分重視節氣養生,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根據二十四節氣的不同,形成了種種保健習俗。「小滿」節氣的到來往往預示著夏季的悶熱、潮濕天氣即將來臨。所以,在「小滿」節氣的養生中要做好「防熱除濕」的準備,應堅持健脾利濕、清心祛暑、和胃養陰三原則。

防病三寶 教你養神好方法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精氣神是人身三寶,是祛病延年的內在因素。其中,神居於三寶之首,唯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動。因此說養生要先養神。那麼養神有哪些好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