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能補腦?健康俗語之真假辨析

很多健康俗語你可能聽過不止一次傳的人多了,似乎也慢慢地成為了"事實"。 很多健康俗語你可能聽過不止一次,傳的人多了,似乎也慢慢地成為了「事實」。可如今呢?你有沒有發現,我們那些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或者是堅信到底的養生觀念,突然有一天就動搖了,甚至被徹底推翻,變成了「誤區」。針對那些老生常談的健康俗語,我們請權威專家做了解答。

1、一天一個蘋果,醫生遠離我

是真是假:此話雖然有些誇大,但蘋果的確有益健康。它富含抗氧化物質,可減少患某些癌症和慢性疾病的風險。此外,蘋果中的纖維還可有效降低膽固醇,有助於減少卡路里,幫助減肥。

專家新解:確保每天吃一個蘋果,但不要就此打住,爭取一天吃5到9個各種顏色的水果和蔬菜,以便攝入不同的抗氧化物質。

2、看電視坐得太近有損視力

是真是假:其實不然。這並不會傷害你的眼睛。人們視力減退的罪魁禍首主要是年齡。

專家新解:人在40歲之後,眼睛已經不太能夠在短距離聚焦。因此,看電視的距離以能看清為準,並沒有所謂的最佳距離。

3、傷風宜食,發燒宜餓

是真是假:有點道理。2002年,荷蘭一項研究顯示,整夜禁食的確可以增加抗擊發燒的細胞數量。

專家新解:不要因為這個俗語而不吃東西。生病時適量飲食可幫助保持體力,而且多喝水能防止缺水並稀釋可能引起充血的體液。

4、拔掉一根白髮長出兩根

是真是假:完全錯誤。隨著年齡的增長,黑色素細胞減少,或者無法傳送到發梢,所以導致白髮出現,與拔白髮毫不相干。

專家新解:減少白髮的辦法是染髮,但染髮前要進行皮膚測試。有些滋補品也能起到延緩白髮生長的功效。

5、冬天濕發外出容易感冒

是真是假:也許是。兩年前,科學家將180人分為兩組,其中一組人用冷水泡腳弄濕,結果該組人患感冒的風險增加兩倍。

專家新解:也不必過於害怕,外出前洗頭還是可以的。但在流感季節到來之前要打疫苗,未雨綢繆。

6、魚能補腦

是真是假:的確如此。2006年,美國塔夫斯大學研究發現,血液中DHA(魚富含的一種脂肪酸)含量高的人患痴呆的風險減少一半。

專家新解: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吃魚兩次。

7、吃菠菜肌肉壯,因為菠菜富含鐵

是真是假:只有部分道理。肌肉固然需要一些鐵來產生能量,但多吃蛋白質更能練出肌肉。

專家新解:與菠菜相比,肉是鐵的更好來源。牛肉、雞肉內含有的鐵元素可以吸收15%—35%,但菠菜中的鐵元素只能吸收2%—20%。

8、掰響指關節會得關節炎。

是真是假:恐怕不會。關節炎是關節內發炎,由基因、肥胖或者運動受傷等因素所致。

專家新解:雖然不會導致關節炎,但並不明智,常這樣做會損傷肌腱。

9、吃辣易得潰瘍。

是真是假:並非如此。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在吃辣椒之後,胃膜並未受損。幽門羅酸桿菌是導致潰瘍最常見的元兇。

專家新解:如果已經得了潰瘍,再吃辣就不好了。因此,儘管享用辣食的美味,但如果引起不舒服,就要去看醫生,檢查是否患有潰瘍。

10、吃油炸食品、巧克力長粉刺

是真是假:錯。粉刺與壓力和激素增加有關。

專家新解:注意飲食平衡、經常鍛煉、減少壓力,一天用溫和的清潔乳液洗臉兩次去除細菌,就不需要擔心粉刺問題。

11、臥床休息有助緩解背痛

是真是假:這隻適用於背部劇痛的情況。除此之外,臥床休息對保持肌肉健康和骨密度並無好處。

專家新解:新研究顯示,起床走動可加快恢復健康,而且有氧運動可以產生緩解疼痛的化學物質。因此,步行、游泳和踩腳踏車都是不錯的選擇。

12、男人不可一日無姜

是真是假:民間與「男人不可一日無姜,女子不可百日無糖」的傳統觀點類似的民諺很多,比如「家備小姜,小病不慌」,「夏季常吃薑,益壽保健康」,「早吃三片姜,勝過人參湯」,這些民諺都肯定生薑的保健功效。應該肯定,天然香辛料確有活血、祛寒、除濕、發汗之功,特別是生薑具有利膽、健胃、止吐、辟腥臭、消水腫的作用。然而,生薑中也含有不利健康的成份——黃樟素。

專家新解:生薑等香辛料除了含有可引起肝癌的黃樟素外,食用過多還容易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和胃脹氣,引起頭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甚至影響肝、腎功能,對人體健康有較大危害。建議:改變一些傳統飲食製作習慣。至少,不要天天在菜餚中加生薑等作料;儘量少吃滷菜。因為滷菜製作中,八角、桂皮、茴香、花椒等香辛料,是「當家」作料。生薑等天然香辛料中,或多或少含有黃樟素。如同「土豆長芽不能吃」一樣,生薑爛了也不能再用。爛生薑的黃樟素含量更高。

13、晨起一杯涼白開能排毒

是真是假:很多人都聽說過早晨喝一杯水對身體有好處。人體經過了一宿的代謝,體內的垃圾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外作用幫助排泄,沒有任何糖分和營養物質的涼白開是最好的!如果是糖水或放入營養物質的水,這就需要時間在體內轉化,不能起到迅速沖刷我們機體的作用。所以,清晨一杯清澈的白開水是排毒妙方。

專家新解:建議早上喝蜂蜜水比較好。一般人建議早上起來喝一杯涼白開,認為可以調節內分泌,又可以潤腸通便、排毒養顏,但實際上這樣是會喝出病來的。人體的陽氣是生命之氣,陽氣損傷之後,可以導致人體所有系統、臟腑、經脈、肢體等發生各種各樣的病症。晨起喝涼白開,會大傷人體下焦陽氣。所以長期有這個習慣的人大多逐漸出現虛寒的病症,女性出現痛經甚至閉經,男性出現胃病、關節疼痛、性功能降低等。所以,還是建議早上起床喝一杯溫熱的蜂蜜水,不要喝涼水。

13、飯後吃水果 不上衛生所

是真是假:許多人習慣於餐後吃水果,認為這樣可以輔助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聽起來,這似乎也有道理。但一些營養學家認為,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餐後吃水果,日久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食物進入胃內需經1-2小時消化後,才能慢慢排出,而水果極易被吸收,不需在胃中停留時間過久,極易引起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

專家新解:在餐前吃水果,就可使人體免疫功能保持正常。因此,提倡在餐前1小時吃水果最為適宜。餐前吃香蕉、紅棗。香蕉含有很高的鉀,對心臟和肌肉的功能有益,同時香蕉可以輔助治療便秘、小兒腹瀉等,適合餐前食用。紅棗含有大量維生素C,故有「天然維生素C丸」之美稱,餐前食用為好。但是胃痛腹脹,消化不良的人要忌食。

健康鏈接:關於飲食俗話的真真假假

1、吃碳水化合物會讓人長胖

實話實說:適當地攝入含碳食物不會直接導致體重增加。機體利用碳合成能量,長期不攝入含碳食物會出現疲乏無力。

2、每天喝2升水

實話實說:你需要補充每天從呼吸、糞便及出汗丟失的水分,但是沒有必要喝總共2升的水。因為很難測量每天你通過食物和飲料攝入的水分。但如果你的尿液是黃色透明的,那你處於一個好的狀態,沒必要多飲水;如果尿液渾黃,那得多喝水。

3、色穀物是全營養穀物

實話實說:棕色的顏料和添加劑可讓一般的食物冒充全營養穀物。買這類食物時要認清標籤以確保是全營養的穀物,每天要攝入相當於100克全營養穀物的食物,以減少患心臟病,糖尿病及中風的風險。

4、吃蛋會升高膽固醇

實話實說:有人說蛋黃在所有食物中含膽固醇最高。然而,食用適量的蛋,這一點膽固醇還不足以對健康構成危害。研究表明,每天吃一個蛋不會升高膽固醇水平,蛋是體內營養的重要來源。

5、所有酒都是有害的

實話實說:再次強調,適量是關鍵。飲少量葡萄酒及啤酒被認為是適量的,不會對健康成年人的身體帶來任何有害影響。酒精是一種抗凝劑,紅葡萄酒還是種抗氧化劑,所以每天飲入少量是有益健康的。

6、每個人都有必要補充維生素

實話實說:如果你吃各種水果、蔬菜、穀物,同時適當地低脂低蛋白飲食及熱量攝入,就沒有必要補充維生素。懷孕者或營養障礙的病人需要特定維生素的補充。

7、要大塊肌肉須攝入額外蛋白

實話實說:恰恰相反,攝入額外的蛋白對膨脹肌肉沒用,除非你在攝入的同時做大量力量訓練。但食物因素會增加代謝,為了排除過剩的蛋白,機體會超負荷工作,導致可悲的結果。

8、腸易激綜合症不宜食含纖維食物

實話實說:膳食纖維包括兩種:一種是可溶的,一種是不可溶的。腸易激綜合症的病人不宜食含不可溶性纖維的食物,然而可溶性纖維易被吸收,能防止便秘。大多數穀物中都含有可溶性纖維。

9、運動後立即吃東西有助長肌肉

實話實說:耐力型運動員訓練後需及時攝入碳水化合物補充糖原儲存,少量的蛋白加點飲料能增強這種作用。喝低脂巧克力奶或碳水化合物飲料,能補充運動中丟失的糖原,對機體有益。蛋白對長肌肉沒幫助,所以力量型運動員不需要運動後立即吃東西。

10、低糖的飲食能防止2型糖尿病

實話實說:食物含糖的高低並不是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是由機體胰島素抵抗所致。含糖高的食物能引起血糖升高達峰值,但血糖高只是有糖尿病的一個標誌,而不是根本病因。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茶葉竟然可解毒?權威專家公布喝茶養生的秘密

「柴米油鹽醬醋茶」。如今,茶葉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人們就發現新鮮茶葉可以解毒。此後,隨著茶葉的廣泛飲用,人們發現它不僅有益心血管健康,還能預防癌症,延緩衰老。不過,喝茶的好處遠遠不止這些,8月30日,美國「最好的」網站結合最新研究指出,喝茶又新增了六個好處。本期,《生命時報》採訪多位權威專家,教您選茶、喝對茶。

喝茶還有六大好處

喝茶有益身心眾所周知,茶葉中含有的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多種維生素等能夠起到保健和藥理作用。

提高肌肉耐力。研究發現,茶葉中含有一種名為「兒茶素」的抗氧化劑,可以增加身體燃燒脂肪的能力,改善肌肉耐力,有助於對抗疲勞,增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常喝綠茶,效果最為顯著。

抵抗紫外線。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質,用茶水洗臉能清除面部油膩,收斂毛孔,具有消毒、滅菌、抗皮膚老化的作用,還有助於減少日光中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傷,是天然的「防曬霜」。

保持身材。唐代《本草拾遺》中關於茶的論述就曾提到「久食令人瘦」,現代科學研究證實了這一點。茶葉中的咖啡鹼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增強人體對脂肪的分解能力。國外研究也表明,定期飲茶可以縮減腰圍,降低身體質量指數(BMI),從而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

抵禦輻射。國外研究表明,茶多酚及其氧化物可以吸收一些放射性物質,保護細胞不受輻射傷害,對於修復受損細胞也有幫助。臨床研究顯示,茶葉提取物可治療腫瘤患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引起的輕度放射病,治療輻射導致的血細胞、白血球減少,效果很好。

改善記憶力。茶多酚有助於大腦進行局部調節,改善記憶力,提高學習效率。國外研究證實,喝茶可以預防和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尤其是老年認知障礙症。此外,咖啡鹼能促使中樞神經興奮,有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提高骨密度。雖然茶葉中含有咖啡因成分,會促進鈣隨排尿流失,但含量極低。即便是咖啡因含量頗高的紅茶,每杯也只有30~45毫克。其實,茶葉中含量更多的是有助於減少鈣流失的物質,包括氟元素、植物雌激素類物質和鉀元素。台灣研究發現,常喝茶的人骨密度較高,髖關節骨折機率更低。

喝好茶要先學會選

想通過喝茶養生,就必須對茶有所了解。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江和源表示,每種茶的性質不同,一定要選適合自己的茶。此外,喝茶還講究天時、地利。許多人一年四季都喝一種茶,這樣也不對,因此要學會選茶。

按體質選茶。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江用文表示,中國的茶分為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六大類。六大茶類茶性不同,對人體的影響也不同。例如:綠茶性寒,適合體質偏熱、胃火旺、精力充沛的人飲用,綠茶有很好的防輻射效果,非常適合常在電腦前工作的人。白茶性涼,適用人群和綠茶相似,但「綠茶的陳茶是草,白茶的陳茶是寶」,陳放的白茶有去邪扶正的功效。黃茶性寒,功效也跟綠茶大致相似。青茶(烏龍茶)性平,適宜人群最廣。紅茶性溫,適合胃寒、手腳發涼、體弱、年齡偏大者飲用。黑茶(普洱茶)性溫,能去油膩、解肉毒、降血脂,適當存放後再喝,口感和療效更佳。

按季節選茶。中國中醫科學院楊力教授建議,春夏季節應多喝綠茶。春天適合喝信陽毛尖和碧螺春,這兩種綠茶都有生發作用,可以緩解春困;夏天喝綠茶能清熱解毒、降低血脂。秋天最該喝青茶,烏龍茶介於綠茶、紅茶之間,茶性平和,而且不寒不溫,非常適合秋天飲用,可以興奮神經,使人神清氣爽。黑茶冬天喝最適合,尤其是熟普洱茶,茶性溫和,冬天飲用最為合適。楊力表示,冬天寒氣重,是陽氣閉藏的季節,熟普洱可以生熱暖胃。另外,普洱茶還具有一定的控制體重的作用。用低熱量的普洱茶,代替日常的甜飲料,可以控制熱量攝入。

茶要泡對、喝對才養生

「想要喝好茶,除了會選,還要會泡、會喝。」多位專家共同支招,教您泡茶、喝茶的一些要領,助你喝得舒心。

泡綠茶水溫偏低。「泡茶要控制好茶水比例,不能太濃,淡茶益於養生。」江和源指出,沖泡綠茶時,水溫以80℃為宜,2~3分鐘就好,3克綠茶沖水150毫升,濃淡最適中。黃茶、白茶的沖泡方法與綠茶相似。而紅茶最好用沸水沖,還要多泡一會,以5分鐘為宜,有助於紅茶內黃酮類保健物質的溶出,香氣更濃,保健效果也更好。烏龍茶也喜歡沸水,泡茶用量相對較多,以紫砂壺為例,需要半壺茶半壺水,可沖泡5~6次。以普洱茶為代表的黑茶需要洗茶,第一次沖泡前,要用開水浸泡10秒,倒掉後再正式沖泡,這樣做可以濾去雜質,讓茶味更香醇。

一天三杯茶最合適。楊力建議,人一天喝3杯茶最合適。第一杯是早茶,適合早飯後9點到10點飲用,可以起到提神、排毒、抗疲勞的作用,早茶最宜選花茶。第二杯是午茶,在午飯或午覺後的1點到3點飲用最好。午茶可以適當濃一些,綠茶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病毒等保健功能,最為合適。第三杯是晚茶,適合晚飯後6點到7點喝,紅茶有降血脂、助消化的功效,是晚茶的最佳之選。

飯後1小時再喝茶。喝綠茶時,最好現泡現喝,如果溫度過高或時間過久,茶湯就會變黃,芳香也會揮發殆盡。楊力指出,即使現喝,也要等水溫不燙後再喝。喝茶最好在餐後半小時至1小時後再喝。飯後直接喝茶,會妨礙人體對鐵質和蛋白質的吸收。睡前也要少喝茶,以免失眠。最後,江用文提醒,喝茶後別嚼茶渣,可能含有微量的鉛、鎘等重金屬元素以及不溶水性農藥,有潛在風險。

肉吃不對傷「心」傷「腦」!怎麼吃肉最補身體

許多人小時候記憶中的肉,是作為奢侈品,和計劃經濟時代那小小的肉票捆綁在一起的。那時候,只有春節這種大日子才能吃到肉餡的餃子,更多孩子,留下的都是偷吃油渣滿嘴香的回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健康的名義少吃肉甚至拒絕肉。還有這樣一種調侃,說的是農村人不理解城市人:「我們跟著城裡人吃肉了,城裡人卻都開始吃素了。」

吃肉太多,傷「心」傷「腦」

科學研究發現,早期的人類只吃蔬果而不吃肉類。直到後冰河時期,人類所需的水果、堅果與蔬菜不敷所需,為了活命,才開始吃死亡動物身上的肉作為補充。但過了冰河時期後,素食品充足了,吃肉的習慣卻延續了下來。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都有不少「肉食動物」,漢堡、烤肉、烤鴨、紅燒肉———頓頓「無肉不歡」。據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每天動物性食物消費量分別為248克和126克,而中國營養學會給出的標準僅為每天50—75克。

其實,中國古代對食肉就頗有爭議,《呂氏春秋·重己》中指出,善於養生的人是「不味眾珍」的,因為「味眾珍由胃充,胃充則大悶,大悶則氣不達」。「眾珍」主要指游魚、飛鳥、走獸之類的動物食品,古人認為這類食品吃多了會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滯,還會影響氣血功能的暢達。現在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吃肉過多對人體非常有害:美國每年至少有100萬新增心臟病患者,近60萬人因此丟掉性命。美國的心臟病研究委員會研究報告指出,這些心臟病患者,大多數是由於吃肉太多,吃蔬菜和運動太少。除此之外,吃肉多和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病也息息相關。近日英國《每日郵報》更撰文表示,連關節炎、膽結石、老年痴呆症、骨質疏鬆這些看似不相干的病,也與吃肉多脫不了干係。當人類變身「肉食動物」,不僅會對身體帶來損害,「還會使人體大腦多巴胺分泌旺盛,乙醯膽鹼活動異常,造成情緒暴躁、欲望強烈,而且影響智力。」蘇州榮格心理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說。

肉類之最

中國中醫科學院養生學教授楊力說:「過量吃肉是不好,可是從營養學上來講,放棄肉食並非養生之道,膳食平衡才是我們提倡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李興民副教授介紹說,從農業上來講,肉一般分為三類,畜類、禽類和水產。豬、牛、羊等為畜類;雞、鴨、鵝等為禽類;魚、蝦、貝等為水產。三類肉口味營養不同,適宜的人群也各異。

牛肉,最強壯的肉。凡身體虛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為相宜。牛肉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手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但牛肉的肌肉纖維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膽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兒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羊肉,最滋補的肉。羊肉有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之功效,對氣喘、氣管炎、肺病及虛寒的病人相當有益。還能益腎壯陽,補虛抗寒,強健身體,是冬令的滋養食療珍品。但需注意的是,羊肉畢竟性偏溫熱,並非人人皆宜。陰虛火旺、咳嗽痰多、消化不良、關節炎、濕疹及發熱者應忌食。

豬肉,最補鐵的肉。豬肉肥瘦差別較大,肥肉中脂肪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少,多吃容易導致高血脂和肥胖等疾病;蛋白質大部分集中在瘦肉中,而且瘦肉中還含有血紅蛋白,可以起到補鐵的作用,能夠預防貧血。肉中的血紅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因此,吃瘦肉補鐵的效果要比吃蔬菜好。

由於豬肉的纖維組織比較柔軟,還含有大量的肌間脂肪,因此比牛肉更好消化吸收。中醫上認為,多吃豬肉中的瘦肉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熱病傷津、燥咳、便秘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雞肉,脂肪最少的肉。這裡說的雞肉,是指去皮的雞肉,因為雞的脂肪幾乎都在雞皮。每100克去皮雞肉中含有24克蛋白質,卻只有0.7克脂肪。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症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魚蝦,微量元素最多的肉。魚蝦中的微量元素極為豐富,含鈣、鋁、鐵、錳、銅、鈷、鎳、鋅、碘、氯、硫等,都是人體所必需的。水產品雖然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但是不宜多吃。受海洋污染的影響,水產品內往往含有毒素和有害物質,過量食用易導致脾胃受損,引發胃腸道疾病。

每天75克肉,一副牌大小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於康和北京朝陽醫院營養科副主任宋新均表示,肉中的蛋白質我們還可以用牛奶、豆類來替代獲得,但是B族維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鋅、鐵等礦物質,是無法用蔬菜水果來替代的。「因此,我們不是不需要肉,而是不需要過多的肉。」於康說。

中國營養學會秘書長翟鳳英表示,「膳食平衡寶塔」中明確指出,一個人每天攝入瘦肉75克,即一副撲克牌大小的一塊。而蔬菜,每天最好攝入500克左右。「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將這兩樣吃反了。」

楊力表示,肉類有紅肉、白肉之分。紅肉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岀紅色的肉,豬肉、牛肉、羊肉、兔肉等所有哺乳動物的肉都屬於此類。白肉則是指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肉類,包括鳥類(雞、鴨、鵝、火雞等)、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蝦蟹等) 或雙殼類動物(牡蠣、蛤蜊等)。

體力勞動者適合吃紅肉,腦力勞動者則多吃些白肉;男性對紅肉需求大,女性對紅肉需求小,可多吃些白肉;老人身體機能退化,多吃紅肉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還是吃白肉的好;小孩子為了滿足身體發育的需要,兩種肉都要吃。於康提醒,如果患有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最好少吃肉,多吃豆類食品,比如豆漿、豆腐等,若特別想吃一定要只吃瘦肉,以保證營養供給,還不會加重慢性病。肉類的烹調方法,應該統一遵循「低脂」的原則,涮肉、蒸肉、烤肉(溫度不過高)三種吃法,不會增加額外的脂肪,還能去除部分肉類中本身含有的脂肪,最為健康。

保護環境,每周一天吃素

少吃肉不光為了自身健康,如今,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吃肉過多就是不環保的表現。

大量研究告訴我們這樣「殘酷」的事實:生產一公斤牛肉,相當於一輛汽車行駛250公里的碳排量;每吃掉一個漢堡,也就等於吃掉了一個廚房大小的熱帶雨林;全球74%的大豆和33%穀物,用來餵養動物而不是給人吃,目前全球還有10億人處在飢餓之中,拿餵養牲畜的糧食,可以餵飽20億人; 一個開吉普的素食者,比一個騎自行車的肉食者更加環保。

世界觀察研究所曾指出,牲畜及其副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至少占全球總排放的51%。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主演的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中曾披露,如果所有的美國人每周有1天不吃肉,相當於每年省9000萬張紐約到洛杉磯的飛機票。今年年初,網絡上曾有一個名為《周一請吃素》的視頻迅速流傳,得到許多網友的支持。短片中,林志炫、高圓圓、鄭鈞等演藝明星,以及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主席帕喬里呼籲大家,每周吃素食一天。

常用手機手指會疼痛 5個動作緩解「簡訊手」

長時間用手機上網、發簡訊,手指、手腕和前臂就會感到疼痛或痙攣,俗稱「簡訊手」。據美國《赫芬頓郵報》9月5日報道,美國紐約威爾康乃爾醫學中心職業治療師尤金伲亞·帕帕佐普洛斯提醒,如果治療不當,還會導致身體移動性和力量大大降低。

別讓健康被情緒"捆綁" 心情不好要吃"快樂食物"

專家們發現,食物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和情緒。容易發怒的人喜歡吃有韌性的食物,比如肉類;情緒低落的人則喜歡吃富含糖和咖啡因的食物;妒忌成性的人看到什麼食物都會堆在盤子裡,這也許表明他們童年時曾在餐桌上與兄弟姐妹展開過激烈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