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艾灸治療感冒初期是一種非常經濟且有效的方法,熟練使用艾灸的朋友甚至可以在家獨立完成治療。
將艾條點燃後,懸於穴位之上燻烤,艾火距離皮膚應適宜,既要有溫熱舒服的感覺,又不可傷到皮膚。具體取穴如下:
大椎穴 大椎穴在頸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是督脈與諸陽經之會,主一身之陽氣,有昇陽強壯的作用,為強壯保健要穴之一。主治發熱、感冒、瘧疾、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精神分裂症、癲癇及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發涼、肩背冷痛、身體虛弱等。
合谷穴 即我們俗稱的虎口。感冒時灸合谷對鼻塞流清涕特別有效。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左鼻塞則灸右合谷,右鼻塞則灸左合谷。每次灸5分鐘即可。
風池穴 從耳後骨突下緣向後摸,可以摸到一個凹陷,這就是風池穴,左右各一個。風池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腧穴之一,主治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失眠等。灸之可解表散寒治感冒引起的頭項疼痛。此穴有頭髮覆蓋,所以艾條需稍遠點。
風府穴 取穴時,順著後腦勺往下摸到凹陷處,這就是風府穴。風府穴是人體督脈上重要的穴道之一,主治頭痛、眩暈、項強等頭項病症。感冒灸之可解表散寒,緩解感冒引起的頸項強直。此穴有頭髮覆蓋,所以艾條需稍遠點。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艾灸鋪灸法之長蛇灸
長蛇灸又稱鋪灸、蒜泥鋪灸,是我國浙江地區的針灸工作者從傳統的和民間的方法中挖掘和總結出來的一種灸療方法。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間督脈段,可灸全段或分段。是目前灸療中施灸範圍最大、一次灸療時間最長的灸法。本法自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報道用於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以來,已引起針灸界的關注。經研究觀察到,長蛇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具體表現為能夠提高細胞免疫和抑制體液免疫的功能。
【操作方法】
取穴:脊柱(大椎~腰俞)。
治療時間:以暑夏三伏天為宜。
器藥準備:優質純艾絨,或者斑麝粉:按麝香粉50%,斑蟊粉20%,丁香粉、肉桂粉各15%的比例,混勻裝瓶,密封備用。新鮮大蒜500g,去皮搗爛成泥,備用。消毒醫用紗布、龍膽紫藥水。
具體操作:脊柱穴區常規消毒後,塗上蒜汁,在脊柱正中線撒上斑麝粉1~1.8g,粉上再鋪以5cm寬、2.5cm高的蒜泥1條,蒜泥條上鋪3cm寬、2.5cm高的艾絨(紡200g),下寬上尖。形成截面為等腰三角形的長蛇形艾炷。然後,點燃艾炷頭、身、尾3點,讓其自然燒灼。待艾炷燃盡後,再鋪上艾絨復灸,每次灸2~3壯。灸畢,移去蒜泥,用濕熱紗布輕輕揩乾穴區皮膚。灸後皮膚出現深色潮紅,讓其自然出水泡,囑患者不可自行弄破,須嚴防感染。至第3日,用消毒針具引出水泡液,覆蓋1層消毒紗布。隔日1次塗以龍膽紫藥水,直至結痂脫落癒合,一般不留瘢痕。灸後調養1月。
【主治病證】
現代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柱炎,慢性肝炎及頑固性哮喘等。
【注意事項】
1、灸後1月內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雞、鵝、魚腥,禁冷水洗浴、避冷風、忌房事。
2、體質過於虛弱者、老人、小兒及孕婦等慎用此法。
中醫解答:常見病艾灸時如何選穴
中醫教你常見病艾灸時如何選穴
那麼不同疾病艾灸時我們應該選用什麼穴呢,下面咱們來學習一下:
1、腸胃不好:艾灸足三里,神闕,中脘、脾俞、胃俞。
2、腎虛:艾灸腎俞、關元、足三里、八髎穴。
3、大便不爽:艾灸(懸空灸)近10天肚臍和臍周、足三里。
4、反流性胃炎:化膿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豐隆。
5、膽囊息肉:艾灸關元、期門、日月、陽陵泉。
6、扁桃體炎:艾條灸下頜下的扁桃體點和大椎穴。
7、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經大面積艾灸,還有用單眼灸。
穴位:中脘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三里穴。
方法:選准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在中脘穴、一側足三里穴上各懸灸10分鐘,以穴位上皮膚潮紅色為度。胃痛可立即緩解。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痙攣趨於弛緩,胃蠕動強者趨於減弱;又能使胃蠕動弱者立即增強,胃不蠕動者開始蠕動。
8、糜爛性胃炎: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經大面積艾灸,還有用單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
9、高血壓:艾灸大椎和百會。
10、便秘:灸神闕、關元、足三里。
大部分人對艾灸不太認同
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中醫艾灸可以治療腳氣哦
艾灸前先用熱水泡腳,可以在洗腳水中加鹽或醋或花椒。只能加三者中一味。不能經常用鹽泡腳,如果爛腳,也不要用醋。擦乾腳。一定要擦乾。洗完腳必須擦乾,即使沒腳氣的人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