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和儒道文化的關係

  儒家談天命,倡「生死有命」。史載宋英宗年間,邵雍與客散步天津橋上,聞杜鵑啼,邵慘然不樂。客問其故,答曰:「洛陽舊無杜鵑,今始有之,是皇上將用南人為相之徵兆,更多起用南人,專務變法,天下自此多事也。」客不解,邵曰:「天下將治,地氣自北而南。將亂,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氣至矣,禽鳥飛類,得氣之先者也。《春秋》書『六鷁退飛』、『鴝鵒來巢』,氣使之也。」他們認為自然規律決定社會人事,「違天之命者,天得而刑之;順天之命者,天得而賞之。」

  道家講天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認為天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者。修道的目的在得「至真之道」,即達到順應自然﹑與天合一的境界,以至無生無死,亙古長存。傳說軒轅時的廣成子,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黃帝曾向他請教「至道之要」,廣成子先是不予回答,過了三個月,黃帝再來問「治身之道」,廣成子告訴他說:「至道之精,杳杳冥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心淨心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與日月齊光,與天地為常,人其盡死,而我獨存焉。」提出「守一」、「處和」的修道原則。其用此法修身,至一千二百歲,容顏未嘗衰老。後授黃帝《自然經》一卷。「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道教終極目標是身與自然化合為一。

  中醫學在天人關係上,融合了儒、道,不僅認為人體本身是個有機整體,而且認為人與自然和社會也是個有機整體(「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首先,中醫認為人的生理與自然是貫通的。《黃帝內經》裡認為心是君主,統率一切心身現象。心以下由肺、肝、膽、膻中、脾胃、大腸、小腸、腎、三焦、膀胱組成,他們分別為相傅、將軍、中正、臣使、倉廩、傳導、受盛、作強、決瀆、州都等官員。

  其次,疾病與人的社會角色相關聯。中醫認為由於個人所處環境不同,政治經濟地位不同,身心機能和體質特點就會出現差異,進而導致病因病性上的差異。《醫宗必讀》云:「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富貴者膏粱自奉,貧賤者藜藿苟充;富貴者曲房廣廈,貧賤者陋巷茅茨;勞心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而骨勁筋強;膏粱自奉者臟腑恆嬌,藜藿苟充者臟腑恆固;曲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干。」

  第三,在養生防病中順應自然規律,在治法上遵循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素問》告誡曰:「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最後,中醫學在生命健康、疾病的問題上不僅著眼於人體自身,而且重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各種影響,故而對醫家提出了極高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自然臥功:舒適安泰的氣功保健法

  此功能發動內氣,使內氣運行全身以打通經絡穴位上的關竅和阻礙,達到四肢百骸無所不通的健康狀態。

  1.調身:正規臥式(以右側臥例),右手放在頭與枕之間,右拇指指尖的少商穴輕微接觸右耳垂後隆起處下的翳風穴;其餘四指貼在右臉上.不要壓住耳屏;左手伸到右肩頭,掌心的勞宮穴貼在右肩鎖骨窩內的缺盆穴上;身體微俯屈,不能挺胸突臀;兩腿微屈.左腿比右腿屈一點,以左足大趾頭臨近右小腿中部為度。少商穴是手太陰肺經的井穴,它能清肺潤燥;翳風穴是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的會穴,它能疏風通絡。

  兩穴位輕觸,有利於呼吸的通暢和內氣在經絡的運行。掌心的勞宮穴貼在肩窩的缺盆穴上,不僅可防止寒氣從缺盆侵入,還有增強內氣的作用。然後,放鬆全身的關節和肌肉。如果不能放鬆,也可調整姿勢,右手不放在頭與枕之間而放在右臉面一點,甚至手臂伸直放在床上也可以;左手也可以不去貼右肩窩而直接地放在左腿上;兩腿也可以不照規定的彎曲度,只要不伸得太直就行。

  2.調息與調心:舒適的姿勢擺好後。進入泰然自如的境界,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並內視自身及呼吸、意識活動。調息的標準就是達到深勻細長的腹式呼吸,一個初練功的人,一般照見自己的呼吸是粗浮淺表、長短不勻的;練功較久,則將照見自己的呼吸逐漸變為深勻細長。

  這種觀息法很有利於入靜和發動內氣。內視意識活動。常常會出現雜念妄想,此時就需守住上竅(把注意力向自己兩個眉頭和兩個眼角之間的一小塊地方集中,它的中心點在印堂之下、山根之上,也就是玄關、上丹田),意想自己的頭在自己的小愎內(此法能發動內氣),便可逐漸入靜。

  3.入靜:入靜是練好氣功的關鍵和基礎,而入靜又是最不容易辦到的。可以默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方法,達到以念止念,以一念代萬念的目的。

巧解「打嗝」:輕按眼球一分鐘

    打嗝主要由於飲食不節,正氣虧虛,導致胃氣上逆,引起膈肌痙攣和胃痙攣,從而產生呃逆。因此,要緩解症狀,就要疏通胃氣,讓上逆的胃氣往下走。

  治療打嗝,可以用喝口冷水的方法來解決,但冷水不是隨手可得,所以不妨試試身上的治嗝穴——— 天突穴。這個穴位於胸骨窩上方的正中處,也就是我們喉嚨的下面,兩鎖骨中間凹陷的地方,一摸就能摸到。天突穴相當於肺與自然相通的通道,清氣從這裡進入肺,濁氣又從這裡呼出。因此,按壓天突穴能夠導氣,從而緩解和抑制打嗝。

  那麼,如何按摩這個穴位呢?用手指壓住穴位不動,堅持2~3分鐘。按摩時穴位會產生酸脹感,這樣的力度就可以了。

  除了按摩穴位之外,還可以按壓眼球。如果只是因為飲食或者受到寒冷刺激導致打嗝,又擔心找不好穴位,就可以閉上眼睛,分別用雙手的兩根手指按壓眼球,按住不動,保持大約1分鐘。

中醫偏方的利與弊

提起中醫偏方,很多人能一下子說出好多,什麼治便秘、治凍瘡、治痔瘡等等偏方,數不勝數。也有一些偏方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如生薑治感冒、蘋果泥止腹瀉、野菊花治目赤、蘿蔔消腫脹等。

風——百病之長動不停

風,是自然界的信使。世間的萬物都離不開風,風者,八風是也。所以,成語有「八面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