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過後更易秋乏 教你如何趕走秋乏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此節氣過後,秋季的時令特色將體現的越來越明顯,所謂秋意更濃,不僅天氣會更冷,更加乾燥,而且人們常常會感覺疲乏倦怠、想睡覺,這就是「秋乏」。秋乏的產生,與夏季高溫導致的機體消耗有關。因此緩解、應對秋乏,即應補充上這些消耗,讓身體的陰陽氣血重新恢復平衡。具體該怎麼做?專家提醒,補充上這些消耗,不是簡單的多睡些、多吃些就行,而應該通過規律作息、適當運動、時令飲食等,多管齊下,將自己的生活日常與時令的變化調整一致。

為什麼會「秋乏」?

秋高氣爽,告別了酷暑的悶熱難耐,整體感覺舒服了不少。不過,許多人在這樣的宜人季節里,仍會出現疲乏倦怠、想睡覺的現象,即使一夜好睡,早晨仍然是感覺沒睡夠,不願起床;整天覺得昏昏沉沉沒精神,甚至四肢乏力,難以集中注意力。這些表現,如果並非是由一些疾病所引起的,「毫無緣由」地出現在平時還算健康的人身上,就可以被稱之為「秋乏」。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之所以出現秋乏,多是由於經過一夏的消耗,身體所釋放出的要求調整休養的信號。夏季高溫炎熱,人們大多出汗較多,或睡眠不好,從而導致身體消耗較大。出汗多且不能及時補充時,可造成水分及電解質等的大量流失,加大身體負擔;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夏季汗出過多不僅會損傷津液,而且也會造成陽氣損耗,從而使機體處於氣血透支的狀態。進入秋季後,氣候暖涼適宜,出汗減少,人體各生理系統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進入調理、恢復的階段。但如果由於各種原因不能使氣血陰陽等及時恢復原有的平衡狀態,就可能會出現「秋乏」的狀況,感覺疲乏。

出現秋乏後該怎樣調理緩解呢?秋乏是隨著季節變換而出現的症狀,那麼對付它也應該根據季節的特點採取相應的措施,順「時」化解。

睡眠:充足 規律

有的朋友認為既然秋乏的主要表現是沒精神想睡覺,那就乾脆延長睡眠時間,睡個夠。對於此,王主任指出,要緩解秋乏並不是多睡覺就能解決的,但充足且規律的睡眠對於恢復精力的確起著重要作用。這一時期的睡眠起居,最好也要順從季節特點做一些調整,所謂「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中醫認為秋季主 「收」,即人體氣機、活動等也應該呈現「收斂」的狀態,因此要儘量避免熬夜,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讓機體在充足的睡眠中得以充分的休養生息;不過,提倡睡眠充足並不是鼓勵睡懶覺,以防收斂太過,早晨該起床時還是要儘量早起,這也有利於保持旺盛的精神狀態。

運動:微微汗出

適度合理的運動有利於增強身體免疫力、改善精神狀態及情緒,對於緩解秋乏也是不可或缺的。秋季氣溫適宜,也比較適合運動鍛煉;不過這個時候早晚溫差還是比較大的,因此在鍛煉時應注意適時增減衣物,避免受寒著涼而致病,老年人則最好避免過早晨練,最好在太陽出來後再進行運動鍛煉。至於運動形式的選擇則應因人而已,例如老年人可選擇不太劇烈、較為和緩的運動,如散步、快走、太極拳等;年輕人則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選擇慢跑、爬山、球類運動等進行鍛煉。

不論哪個年齡段,以及採取何種鍛煉方式,王主任提醒,在運動時一定要注意避免大汗淋漓的狀況,因為出汗多可致傷陰耗氣,如果不注意的話不僅起不到緩解秋乏的作用,還可能會加重對身體的消耗,甚至因為汗出當風而受寒發生感冒等疾病不適。因此,王主任建議運動時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鍛煉習慣,可以每周鍛煉幾次、每次鍛煉一定的時間,量力而行,不要運動過度,鍛煉至身體微汗出即可。

飲食:時令蔬果

秋乏多因夏季消耗過多、津液、陽氣等不足所致,因此在飲食上對此進行相應的補充也可起到良好的緩解秋乏的作用。而且秋季多燥,氣候乾燥也會影響人體出現乾燥之象,容易上火。因此,王主任建議,這一時期的飲食應注重養陰清熱,以清淡為主,避免過於辛辣刺激油膩。具體飲食的選擇,除了平時多喝水外,王主任提醒,還是要從「時令之物」中去找尋。這個季節上市的應季的水果、蔬菜大多具有滋養津液、潤燥的效用,如梨、蘋果、荸薺、藕、石榴等,不妨適當多吃一些;此外還可搭配銀耳、百合、山藥、糯米等食材做出粥品,可發揮更好的健脾、補中、潤燥的功用。另外,白露一過,天氣就比較涼了,因此像冷飲之類的寒涼飲食就最好不要再吃了。

防秋乏,試試這些小招數

站立。站立可促進新陳代謝、預防心臟病發作、燃燒多餘熱量、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降低膽固醇。而長期坐著工作的人,患糖尿病、肥胖和心臟病的幾率,將比站立工作者高出許多。可試試把電腦位置抬高20至30厘米,進行「站立式辦公」。間斷性站著工作對健康有益,不僅能減少疾病也能延年益壽,還能提神醒腦,提高工作效率。

勤眨眼。眼睛眨動的過程,也是晶狀體和虹膜肌交換位置的過程,這樣可以使眼睛得到潤滑,從而消除眼睛的疲勞感。如果長時間不眨眼,就會使眼睛又干又澀,甚至變得模糊。尤其是整天對著電腦的白領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眼睛,讓眼睛得到適當的休息。在電腦前呆半小時左右,就要遠眺一下窗外的風景。

熱水泡腳。腳底是全身經絡起止的匯聚處,常用熱水泡腳有舒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秋季如果感到疲乏,可在醫生指導下用一些中藥材煎水,然後加些熱水來泡腳,入睡前泡一下,能消除疲勞,舒筋活血,有助睡眠。

常梳理頭髮。頭部有多個穴位,經常梳理頭髮可以擴張皮下毛細血管,促進新陳代謝,保持頭腦清醒,並且消除疲勞。用牛角梳子或木質梳子多梳頭,或者用手指像梳子一樣梳理自己的頭髮,都可以促進頭部血液的循環,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秋乏現象。

嗅覺刺激。睏倦時,可聞聞風油精、清涼油、花露水的味道,可驅除困意,振作精神。如果能因地制宜,在居室、陽台或庭院中種養一些有芳香味又可提神的時令花草,對緩解困意也有益處。

多曬太陽。當秋季來臨,陽光的照射便不再像夏日那樣強烈,人體的褪黑色素就會增多,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受到抑制,使人感覺心情低落。所以,適當地多曬太陽可以讓人心情變得開闊,顯得更精神。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驚蟄節氣話養生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太陽運行至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蟄」是指鑽到泥土裡越冬的小動物被雷震甦醒出來活動。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春暖花開,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專家建議,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由於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疱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百花蜜漬梨球

梨子的烹調方式多種多樣。鴨梨和黃瓜切絲拌個「賽香瓜」;雪梨加川貝蜂蜜擱水燉;冰糖煮梨水也很香甜。今天我們要介紹一種江蘇吃法——百花蜜漬梨球。

做法:

1、先準備百花蜜,百花蜜包括了荔枝蜜、桂花蜜、黃連蜜、荷花蜜等有特定香味的蜜,如果有條件可以自行調製。

2、將梨擦成絲,加蛋清、澱粉和成丸子,入溫油炸成金黃色待用。

3、鍋內放少許油,加砂糖、清水慢熬收汁,粘稠後淋入百花蜜,澆上梨球即可。

驚蟄進補與酒補禁忌

在中國傳統節氣之驚蟄中,選擇黃酒補身養氣成為首選。驚蟄時人體最易犯寒,同時由於氣候較干容易上火,體內易積毒素,而黃酒即能夠暖身,又能夠排毒,可謂一箭雙鵰。但是,黃酒雖保健,但飲用起來也不能無所顧忌。

在《酒戒》、《酒箴》中等,反覆闡明,飲酒「不及於亂」的道理。人類在千百年來的生活實踐中,深知「飲酒不及亂」,應有「三戒」、「五決」、「七忌」、「五不宜」。

【三戒】

一戒飲早酒,「早酒晚茶最傷身」,早晨飲酒不但影響一天的工作,且空腹刺激大,最傷身體。

二戒飲斗酒,好勝賭酒,猜拳賭酒可以增加氣氛,但如果超過限度,就會破壞歡樂的氣氛,造成損肝傷胃的結果,甚至出現意外。

三戒飲連席酒,一日中赴酬數次,連席飲酒,就是酒量再好的人往往也難以應付。

【五訣】

一飲葷酒,飲酒必須有佐酒萊肴,邊飲邊吃富有營養的葷菜。

二飲坐酒,要舒舒服服坐著飲酒,不可借酒裝瘋,狂跳歡舞。

三飲慢酒,要細品慢嘗,體會其味,切忌狂飲猛喝。

四飲正酒,飲有註冊商標的正宗黃酒,對來路不明的酒不飲。

五飲節酒,要有節制,節制就是飲到自我感覺身心最為舒暢的程度為止。

【七忌】

一忌冷飲

二忌空腹飲、盛怒飲

三忌混飲

四忌強飲

五忌酒後立即洗澡

六忌孕婦飲酒或酒後房事

七忌小孩喝酒

【五不宜】

一不宜空腹飲酒人在飽腹時對酒精的吸收較慢,反之,在空腹時吸收較快,所以空著肚子喝黃酒易醉。一般有經驗的人在喝酒前總要先吃些食物墊墊底,防止喝醉。

二不宣過量飲用黃酒口感溫和,但它畢竟是酒,切勿輕視它,因為喝醉後,後勁比較足。如果你白酒的酒量有半斤,喝黃酒千萬別超過八兩,這樣比較好。而且適量常飲,對身體有益。

三不宜速飲喝黃酒宜慢慢細品,放寬節奏,從容不迫,充分享受酒味,是真正的飲酒。黃酒中所含的營養豐富,慢慢飲用容易吸收。

四不宜混飲各種不同的酒混合起來飲用,易醉,而且還會產生副作用,引起胃不適和頭痛等,因此不宜將各種酒混合在一起來飲用。

五不宜酒後洗澡酒後洗澡容易將體內貯存的葡萄糖消耗掉,從而使血糖含量大幅度下降,導致體溫急劇降低,嚴重的還會引起休克。

除了喝黃酒進補之外,驚蟄時節還應該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糧、再配合適當運動,實現進補、排毒兩手抓,為接下來的一年打好基礎。

驚蟄到了,知道該做什麼

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驚蟄的意義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