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辭職信」引起熱議,如何辭職也是門學問。
專家教你如何體面辭職
近日一篇號稱「史上最牛辭職信」的帖子,短短兩天就賺了1萬多次點擊率。這封辭職信出自湖州某物業的一名保安李雲舟之手,全文用文言文寫就,且短短400字的文中運用了近20個典故。
這封辭職信為何引起網友熱捧呢?
其一,說明我們古文水平確實已經很低了。
其二,「物以稀為貴」嘛!懂行的看門道,不懂行的自然也就湊熱鬧。
其三,小李也算好學之人,卻無奈做著與志趣不合的工作,其處境引發了網民的同情。
在如今的職場,一輩子只從事一份工作早已成為歷史,那麼辭職就成為多數職場人士都要面對的問題。辭職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如果辭職者不了解辭職的程序和技巧,很有可能給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第一步:了解辭職的權利
作為一名員工,在寫辭職信之前,不要倉促決定,也不要意氣用事。想辭職時,要先想清楚,你想行使的是哪一種辭職的權利,這種性質的判斷,是需要一定的法律基礎的。
員工辭職的權利,共計有三種,其一是與單位協商,這是不需要員工單獨擬寫辭職信的;其二是員工提前三十日提出辭職,這種辭職的權利是一種預告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利,在現實中還是受到一些限制的,而且有可能會承擔向單位支付違約金的責任,因此,在行使這種權利時,作為員工,應當深思一下;其三是即時辭職權利,這種辭職權利,員工是不需要向單位承擔任何賠償或者違約責任的,但是這種辭職需要法定的理由。
第二步:尋找合適的辭職理由
在想清楚辭職權利的前提下,員工需要確定自己選擇哪一種性質的辭職,並且在確定之後,尋找合適的辭職理由。協商解除,只需要雙方同意即可,不需要特別的理由;預告解除,只需要提前三十日通知即可,也不需要特別的理由;即時辭職,需要特別的理由,其理由形式主要為單位不依法繳納社保或者拖欠工資或者不付加班費等諸種情形。${FDPageBreak}
特別提醒:措詞溫和,不可激化矛盾
找到合適的理由之後,在具體行文時,語氣不可過於生硬,不可因辭職信本身而與單位激化矛盾。但是更不可過於委曲求全,不敢宣告理由而使自己被動。
第三步:取得相應的證據
員工對於自己辭職的行為本身、辭職的理由負有舉證責任。因此員工在辭職前、辭職時就應當有意識地保留相應的證據。比如領導簽過字的辭職申請,自己寫的辭職信,單位發的工資條等各種證據,需要切記的是,證據需要是原件。
特別提醒:作好訴訟或勞動仲裁的心理準備
如果你與單位之間的勞動合同中約定了違約金的話,就要做好單位可能會向你索要的心理準備;如果你的檔案存在單位的話,就要做好單位可能會扣留檔案的心理準備;如果你的社保關係在單位的話,也要做好單位不給你辦轉的心理準備吧。總之,辭職跳槽本身對於員工來說,是一個有風險的行為。在做出這個行為之前,需要深思並做好承擔風險的心理準備,並且需要儲備相應的法律常識來保存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必要時,也可以求助於專業律師。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玩轉職場:說話得掌握這三個原則
孫承俊應聘到一家中型民營企業做總經理助理。總經理是一個很隨和的人,對他就十分親切,可最近老總見到他臉總是陰沉的,承俊有些誠惶誠恐,想想自己也沒犯什麼錯誤啊?莫非是老總對自己工作能力不滿意?
「事情總要有原因!」記者就跟承俊「閒聊」起他的工作來,聽完了承俊的工作,記者給他講了個故事:有一天國王和大臣們共進晚餐,在酒足飯飽後,國王問大臣:「你們說,世界上什麼最難?」大臣回答:「世界上說話最難。」大臣沒有說出來的隱含的意思是——是和國王說話最難。
說到這,我想讀者對孫承俊煩惱的緣由也能猜個差不多了吧——不會說話。那為什麼沒被開除呢,記者認為「不會說話」是因為沒有經驗,沒把握好原則,凡是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說話容易,但是要把話說到位,非常困難。那麼,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說好話呢?
其實職場說話的原則很多,記者也總結不全,但孔子在《論語·八佾》中的論述倒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原則一:成事不說
釋義:指事情已成(定),不要再解說。
長春典中點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張總經理表示,所謂成事不說,在現在管理中的體現就是公司或領導已經決定的事情就不要評價,無論你認為這些建議和想法對公司有多大的好處都要堅持不說的原則。張總經理說:「在公司決定以前,作為員工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但是決定出來之後,不管是否被採納,都要按照公司定下來的方向去做。」張總說:「決定事情是公司領導的事,我們要認識清楚自己的職位和存在價值,不要給出超越職權的建議和想法,否則受到傷害的是你自己和公司。」
張總還舉了例子。他說:「工作中,總部任命了一個分公司經理,你自認為對他比較了解,他一定會把分公司搞垮。這個時候你要說嗎?如果你說了,難道就能改變總部的決定嗎?如果改變了,總部的權威何在!所以說要在事前,而不是事情已經決定了以後。」
張總還特別提醒職場員工,尤其是職場新人,要更全面地分析自己的認識。他說:「員工對企業忠誠,一心一意為企業著想,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有時候會好心辦了壞事,因為什麼,就像上面的例子,對於分公司經理的選擇,總部的考慮角度一定更寬泛,視野也更廣闊,而很多事情在這個角度看是對的,換個角度就是錯的,反之亦然。管理學有句話『屁股決定腦袋』,也就是說在什麼位置上,想該想的事情,如果想多了,想高了,就需要對自己的認識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
原則二:遂事不諫
釋義:正在做的事情,也不要去勸說。
「如果他是錯的,就讓他錯到底,最後再來總結和檢討。」首腦教育校長段岩如此表示。段校長說:「對於企業來講,老闆和經理每天都在做很多決策,有資料統計顯示,最優秀的決策者也不能保證決策的準確性,正確的決策只占總決策的七成。」
段校長說:「當然,我們都知道正確的決策要比錯誤的決策要好。但是我們如果每天都在對正在執行的決策進行校正、校準,那麼結果一定是企業沒有決策,那麼我們該怎麼辦,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做下去,大多數時候一定要堅持做完,哪怕有些損失。當然對於可能造成極大損失的決策,還是要講,但是一定要注意方法,建議一個是用書面給上司,一個是私下裡與領導溝通。」
典中點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張冬雪也表示:「到底是有錯誤的決策好,還是沒有決策好呢?有錯誤的決策可能使企業損失時間和金錢;沒有決策會導致企業一盤散沙,沒有主心骨,企業不知道自己發展的方向,員工也不知道該怎麼做。相比較之下寧可暫時損失金錢和時間。兩者都有害取其輕吧!」
原則三:既往不咎
釋義: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責備。
吉林師範大學邱安昌教授表示:這是說我們要適度地追究責任。不是什麼事情都要追究到最後的責任人,才罷休。有些小事情,過分地追究,可能傷害別人的面子和積極性,以後的事情就不好做了。
邱教授風趣地舉例說:「一個人結婚,在新婚之夜,發現了新娘的一個秘密,到底是說,還是不說呢?——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追究還有什麼意思呢?就假裝不知道吧!這個原則是針對一些聰明人適用的,你不追究,對方也知道自己錯了,雙方都心知肚明。但是對於一些沒有自知之明的人,還要經常敲打一下,要追究責任到人,否則對方不能得到提高。」
壓力:當愛好遇上職業
「我很高興,因為我的愛好現在變成了我的職業,我可以享受足球,又可以通過踢球賺到錢……」那天看《足球之夜》,一位歐洲著名球星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
東西方思想觀念的差距如此之大,在中國,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不要把愛好當職業,否則你將失去樂趣」。
國人的這種思想其實也容易理解,愛好一旦變成職業,難免背負賺錢壓力,於是就不高尚了不輕鬆了。然而從敬業精神的角度看,你從事著一項並不愛好的職業,僅僅為了賺錢而工作,這樣會有足夠的工作熱情和激情嗎?這樣是否對得起你的老闆和你的職業?這種想法無疑是自私的。
每年都有許多項社會調查顯示:內地職場之中,絕大多數人從事的並非自己喜愛的工作。這種無奈固然有就業難造成的將就就業,也不乏受「不要把愛好當職業」誤導,錯誤地把工作僅僅當作飯碗,而不是樂趣。
二○○六年「超級女聲」選秀中,尚雯婕以史上最高票數五百餘萬奪冠,其後她選擇進入演藝界,成為一名歌手。相比於其它選秀選手,尚雯婕是復旦大學法語系高才生,有著很體面的專業,很好的職業前景。把歌唱的愛好變成職業,對於她似乎屬於不務正業,而且進入娛樂圈之後,她發展並不順利,沒有大紅大紫。然而歌手的工作能給她帶來最大的快樂,這種選擇難道有錯嗎?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一個不太稱職的老師卻是一名不錯的業餘作家;一個平庸的工程技術人員,有著一手雕刻絕活;一個混日子的公務員,炒得一手好菜……既然他們在自己愛好的領域做得很出色,為什麼不變愛好為職業呢?難道一個好作家沒有一個誤人子弟的老師貢獻大?難道社會少不了一個混飯的公務員,容不下一個優秀的廚師?
在職場打拚過程中,許多人會漸漸發現自己其實有專業以外的才能,此時最好尊重自己的愛好做出選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什麼工作都無法做到最好。
職場新人:你會和同事打招呼嗎
又到了新人入職的高峰期。曾有調查顯示,95%的新員工遇到同事時都不知該如何打招呼。「老師」、「老闆」、「老大」、「老總」……該選擇哪一種來稱呼領導?而同事之間,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稱呼最好呢?記者發現,職場稱呼,運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拉近上下級、同事之間的關係,運用得不恰當卻有可能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老師不能隨便叫 剛參加工作的小張經常老師長、老師短地請教領導和同事,沒過多久就和大家混得很熟。可小張發現,每當他稱呼老李「李老師」時,對方就皺眉不願搭話。經過側面打聽,小張才明白老李的學歷、工資待遇都不如自己,只是個普通的辦事員,聽到小張稱呼他為老師,以為是在諷刺他,心裡很光火。 Candy今年30多歲,在單位屬於主任級人物。平時,同事之間的稱呼非常隨便,她也樂得這樣。直到有一天,Candy走在單位走廊上,身後竄出一個年輕人,拍了拍她的肩膀說:「大姐,請問辦公室在哪裡?」Candy霎時驚呆了,差點忘記告訴她辦公室的方位。「她怎麼能叫我大姐呢,這個稱呼實在太恐怖了。」直到幾個星期後,Candy還是耿耿於懷,「怎麼能叫大姐呢,就算叫姐姐也比大姐好上幾百倍。」 職業顧問認為,其實稱呼沒有必要絕對化、固定化,在不同的情況下,應有不同的稱呼。職場新人要留心觀察其他同事如何稱呼,特別是那些和自己資歷、職位差不多的同事的稱呼,特別值得參考。 不同風格企業有不同稱呼 職業顧問建議,新進一個單位,最好能夠熟知它的企業文化。同事之間的稱呼是企業文化的一種外在體現,一個企業以什麼類型的稱呼為主,與企業管理者的風格、個性有緊密關係。把握准了企業文化,稱呼就不容易露怯。 在以氛圍自由著稱的歐美企業中,無論是同事之間,還是上下級之間,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對上級甚至老闆也是如此。如果用職務稱呼別人,反而會讓人覺得格格不入。在這樣的公司工作,不妨也取個英文名字,融入集體。 在由學者創辦的企業裡面,大家一般彼此以「老師」稱呼。這個稱呼還適用於文化氣氛濃厚的單位,比如報社、電視台、文藝團體、文化館等。這個稱呼能表達出對學識、能力的認可和尊重,因此受到文化單位職業人的青睞。 而在國有企業,最好以行政職務相稱,等級觀念較重的韓資、日資企業,一般也採用這類稱呼,如李課長、韓社長等。 在私下裡,同事之間的稱呼可以隨便一些。女孩子可叫她的小名;對男性年長者可稱「老兄」,年幼者為「老弟」等。不過,使用暱稱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不看對象、不分場合地亂叫一氣。還有些單位,同事之間私下裡習慣反著叫:年長者稱年輕人為「老張」、「老王」,而年輕人則稱年長者為「小張」、「小王」。據說「反著叫」能讓部分年長者找到年輕的感覺,讓年輕人找到成熟和穩重感。這類稱呼帶有幽默、調侃的味道,但應當慎用。 新人稱呼三原則 新人剛到單位,如何正確稱呼?有三個原則要掌握: 主動開口問新人剛到單位,要先問問同事或留心聽別人怎麼稱呼,不要冒冒失失想當然地稱呼對方。如果實在不清楚該怎麼稱呼,可以客氣地問對方:「先生/女士,我是新來的,不知道該怎麼稱呼您?」一般對方會把同事的習慣稱呼告訴你。 多動筆進入單位的第一天,和本部門的同事認識後,一般還會去其他部門見見同事,僅僅憑腦袋不可能把所有人記住。因此,不妨隨身攜帶一個小記事本,大體記下一些同事的姓名,在後面加上長相特徵、所負責的工作等註解。 要做到稱呼得體,還要看場合在正式場合,要用正式的稱謂;而在聚餐、晚會、活動等娛樂性的場合里,則可以隨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