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味苦、辛,性平,歸肺經。功能開宣肺氣、祛痰止咳、利咽散結、寬胸排膿,常用以治療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等病症。
桔梗以作用於肺經為主,主治以咳嗽、咽痛、肺癰等上部病症為主。
宣肺止咳——桔梗專入肺經,藥性平和,無論外感或內傷所致寒熱虛實之咳嗽皆可選用。
利咽散結——自從《傷寒論》用桔梗治療少陰咽痛以來,在氣滯、血瘀、熱結、痰阻所致的各種咽痛中皆可配用桔梗。
消癰排膿——《金匱要略》的桔梗湯,適用於肺癰之潰膿期。桔梗用於肺癰早期可以散邪宣壅,膿成可以托毒排膿,治療肺癰幾乎無它藥可以替代。動物實驗也證實,桔梗湯能通過增加肺和呼吸道的排泄量,使膿液稀釋而易於排出。
古方中醫專家介紹:除以上主要的功效,桔梗還可用於以下方面:
宣暢上焦,解表祛邪——外邪困表易致肺氣鬱閉,宣降失常。而宣暢肺氣則利於解表祛邪。桔梗性平,能開宣肺氣,故無論風寒表證、風熱表證均可應用。
宣通肺氣,暢利二便——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鬱閉則大腸不能承肺氣下行而致便秘。當肺氣通暢,則可間接疏通腸胃,下輸膀胱,因而對腸道疾病、小便不利等也有良好效果。
載藥上行,宣利肺氣——桔梗能宣利肺氣,有引藥上浮入肺的作用,又有升提肺氣的作用,可使病理之水濕由脾到肺而歸於常道。《和劑局方》參苓白朮散治脾虛夾濕之證,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的同時配伍桔梗宣利肺氣以通調水道,又兼載藥上行以益肺氣。
宣暢氣機,開胸散結——桔梗並非理氣藥,但在氣滯血瘀、痰阻所致的胸痹中經常應用。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氣功與瑜伽、禪修的異同
瑜珈,是梵文YOGA的音譯,在佛典中漢語意譯為相應,指控制自己身心令與某種東西相應(相契合,一致)。瑜珈是古印度各宗教對自我調製以鍛煉身心的功夫的統稱,佛教亦稱其禪定為瑜珈。修禪定者被稱為瑜珈行者,或瑜珈師。佛教密宗的修練方法更多以瑜珈命名。在印度,至今仍將各種修練方法統稱為瑜珈,不過有了一些變化,有多種精神內涵和鍛煉姿勢。近年來,由於它具有調節身心的特點,在世界上引起了重視,尢以歐美為甚。
禪修是指禪定的修習。禪為梵文禪那的簡稱,漢譯靜慮、思維修,指在寂靜的心態下思慮。定為梵文三昧的意譯,指擺脫散亂、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禪定合稱是對佛教各種瑜珈的通稱。需要指出的是,禪宗的明心見性功夫也被稱為禪,有其特殊含義。禪修是佛家的一種修練方法,是指在安靜的環境和正常的生活中,放下一切不必要的樊緣和雜念,集中精神,進行不斷的修習。
氣功與瑜珈術、禪修有很多共同點,比如,兩者都是自我心身鍛煉的方法,要求用調身、調息、調心的方法結合起來修習,以達到入靜狀態,使人在精神和智慧上獲得多種益處,都能祛病健身,涵養道德,陶冶性情,並把它作為人們認識自身生命運動的新途徑。雖然他們之間有很多一致性,但總的看來,氣功與瑜珈術、禪修等仍有質的不同。氣功研究的目的,在各階段始終立足於現實人生,以使人類得到現實利益為宗旨。氣功鍛煉的目的,一般在於健身治病,養生益智,陶冶性情等。佛教徒修習瑜珈術、禪修的目的在於獲得大智慧,擺脫煩惱,了卻生死。至於防病、健身,只不過是修習過程中獲得的副產品。同時,二者意守之境即觀也不同,氣功中意守多為有益於健康的某些景,而瑜珈、禪修所意守的都是會有一定宗教性的內容,例如念佛等。在佛教徒看來,一個人為治病健身延年,花費許多時間去練氣功,不知佛家止觀以了生死,是拿金條當稻草使。可見,人們練氣功靜坐與佛教徒禪修,從外表、方法上看起來無多大區別,但其主觀信念卻有質的不同。
過敏中醫稱「發物」 常見發物有哪些?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便加緊殘害開國有功之臣,元帥徐達患了「背瘡」,最忌吃鵝肉,因鵝為「發物」,易動火發瘡。朱元璋別有用心地賜徐肥鵝一隻,徐達明知其惡意,但又不敢違君之命,只好當場吃下,不久,徐達「背瘡」擴散而亡。此傳說雖不足為信,但了解「發物」還是有必要的。
「發物」一說,在民間流傳甚廣,中醫也十分重視發物與疾病的關係,認為發物是指攝食後能引起舊疾復發、新病增重的某些食物。名醫秦伯未在《中醫對於病員的膳食問題》中說過:「凡能引起口乾、目赤、牙齒腫脹、大便秘結等的薺菜、韭菜、香菇、金花菜等,都有發熱可能,俗稱發物。」忌口主要就是忌發物。
現在看來,我國民間流傳的發物,與醫學所說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頗為相似。此類食物有:牛奶、雞蛋、羊肉、狗肉;魚、蝦、蟹、蛤、蚌、烏賊、魷魚;蔥、蒜、韭菜、芥菜、香菜(胡荽)、芹菜;辣椒、胡椒、芥末、姜、酒;豆類、生花生、栗子、李子、番茄、黃瓜,等等。它們分別是一些富含蛋白質,或有腥氣的食物;動物性水產品,尤其是海產品;有特殊氣味,屬於傳統葷腥類菜品;辛辣、刺激的調味性食物;大豆等種子類食物和某些水果、生吃的蔬菜。這些食物與民間所指「發物」基本相符。此外,很少食用的外地或外國進口的食物,以及轉基因食物如大豆、番茄也可能引發疾病。
「發物」所引起的疾病,基本上或大多數與食物過敏症(食源性變態反應性疾病)有關。它是個體食入某一種食物後,由機體免疫機制調節所引發的不良反應。其表現是多樣的,也因人而異,不一定全部具備所有的過敏症狀。最常見的過敏表現為唇舌麻脹、噁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症狀;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濕疹、瘙癢症、過敏性紫癜等皮膚症狀;偏頭痛、全頭痛、支氣管哮喘等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症狀。
雖然「發物」之說並無確切的概念,但是過敏卻能為人所理解,也得到醫學共識。所以,不妨把「發物」簡單理解為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因此,若要避免「發物」作祟,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對某種食物過敏、患有食物過敏症的人即應忌食或慎食該種食物。
◇當明確致敏食物時,即停止食用該種食物。經過一段時間,如3~4周後再試食;若不再出現過敏症狀,可繼續食用該食物。
◇生食容易致敏的瓜果等食物,可以改成熟食(煮熟、蒸熟,或炒食等)。
◇對牛奶、肉類過敏者,可先用相應的酶(如糜蛋白酶、乳糖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對食物進行處理,再食用。對牛奶過敏者可改食羊奶、馬奶,或用煉乳、奶粉代替。奶類都過敏者,則可改用豆奶、豆漿。
◇某些營養價值高而又需要經常吃的食物,可少量食之,如無症狀發生,可逐日增加食量,以不引起過敏為度。如此經過數周或數月,有些人可以達到正常人的食用量。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機體對某些食物不耐受雖與食物過敏不同,但與「發物」有一定聯繫。如當人體小腸黏膜乳糖酶缺乏時,食入奶及其奶製品中的乳糖便不能在小腸中被分解和吸收,因此產生腹痛、腹瀉、腹脹、產氣增多等症狀;因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引起蠶豆不耐受等。這些在傳統觀念上都是很難與食物過敏區分開的。至於食物因污染有病菌、寄生蟲、有毒有害物質等而產生的食源性疾病,均不屬「發物」之列。
中醫艾灸如何養生保健
灸法是養生保健的有效療法。晉代《范東陽雜病方》中有灸法防霍亂使人「終無死憂」的記載,並首次提出「逆灸」的概念,即指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的預防性灸療。
中醫:晚上11點大睡 中午12點小憩
「三寒、兩倒、七分飽。」這正是中醫里所說的養生三大法寶,其中的「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