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飲食:一二三四五

  吃肉類「腿」越少越好

  「吃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吃兩條腿的不如沒有腿的。」很多年前,我國營養專家就對人類食肉方式給出以上說法。意思是說,吃四條腿的牛、羊、豬的肉不如吃雞、鴨等禽類的肉,吃禽類的肉不如吃魚肉。

  專家指出,食用過多的肉類會造成體內脂肪和蛋白質等營養超標,從營養角度來說,天上飛的和水裡游的屬於白肉,自然比在地上跑的紅肉營養均衡。不過,飲食講究的是少食多餐的原則,只有當食物種類夠雜,才能使營養均衡。而不是因為某一種食物營養好而盲目攝入很多。

  吃粗糧類越雜越好

  記者發現,報道中提到的領導食譜,不像一般人想像的滿是山珍海味,恰恰相反,他們吃更多的粗糧,更少的肉類;他們一系列飲食方法,絕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如法炮製。

  專家指出,現在飲食單一,白面、大米,很少食用雜糧,使得人體熱量增加,也是癌的發生誘因之一。現代人吃飯不注重糧食而攝入的菜類和脂肪太多。其實一個人每天需要攝入4兩米飯,如果能增加一些粗糧的攝入,對身體會更好。盲目的光吃菜少吃或不吃飯也是違背營養學原理的。

  零食選擇越健康越好

  油炸類、硼化類、酸辣類……現代人茶餘飯後的小零食越來越多,但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卻不容小覷。

  據報道,領導們的零食多為酸奶、堅果、水果、銀耳蓮子羹或麥麩等。因為這些食物可以健腦、養心,尤其是有宴請時,吃些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會避免胃黏膜損傷,所以需要在喝酒前用粗糧、雜糧、瘦肉、花生等「打底」。

  健康膳食的一二三四五

  一指每天喝一袋牛奶,可以有效改善我國膳食中鈣攝入量普遍偏低現象。如有牛奶不耐症,可用酸奶,低乳糖奶或兩倍豆漿代替。二指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當於主食6-8兩,可依個人胖瘦情況而增減,如為超重者,應減少主食攝入量。

  二指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當於主食6-8兩,可依個人胖瘦情況而增減,如為超重者,應減少主食攝入量。

  三指每日進食三到四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1兩,或雞蛋1個,或豆腐2兩,或雞鴨2兩,或魚蝦2兩。以魚類、豆類蛋白較好。

  四指四句話:有粗有細(粗細糧搭配);不甜不咸(廣東型膳食每日攝鹽6-7克,上海型8-9克,北京型14-15克,東北型18-19克。以廣東型最佳,上海型次之);三四五頓(指在總量控制下,分餐次數多,有利於防治糖尿病、高血脂);七八分飽。

  五指每天吃500克新鮮蔬菜及水果,是預防多種疾病的有效措施。當然配餐時可再用適量烹調油、乾果及調味品等。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文壇老壽星長壽秘笈

  四位「文壇老壽星」的養生之術

  1、楊絳(錢鍾書夫人):見利不爭壽自高

  2011年7月17日,楊絳度過了百歲壽辰,有人讚揚她是著名作家,她卻說「沒有這份野心」;有人說她的作品暢銷,她說「那只是太陽曬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暫瞬間」;有人請她出國訪問,她說「我和鍾書好像老紅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生活簡樸,從不講究。家裡用的都是舊式的柜子、桌子,甚至連書房也沒有。「我家沒有書房,只有一間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廳,但每間屋子裡都有書櫃、有書桌,所以隨處都是書房。」不爭、低調、簡樸,這就是楊絳的真實生活,也正是她歷經滄桑依然健康長壽的原因。

  2、啟功:我從不溫習煩惱

  啟功是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書畫家、文物鑑定家、詩人,享年93歲。啟功先生坎坷半生,「文革」時期,被劃為右派,他的助手曾問:「經歷了這麼多,你為什麼還這麼樂觀?」他答道:「我從不溫習煩惱。人的一生,分為過去、現在、將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現在很短暫,很快也會過去,只有將來是有希望的。」

  他曾這樣自敘生平:「檢點平生,往日全非,百事無聊。計幼時孤露,中年坎坷,如今漸老,幻想俱拋。半世生涯,教書賣畫,不過閒吹乞食簫。誰似我,真有名無實,飯桶膿包。偶然弄些蹊蹺,像博學多聞見識超。」在北師大校園內,師生們尊稱他為「博導」。博士生導師啟功便笑著說:「老朽垂垂老矣,一撥就倒、一駁就倒,我是『撥倒』,不撥『自倒』矣!」

  正是啟功先生這種謙恭溫和、不固步自封、心胸寬廣、平易近人的性格,使他得以長壽。

3、鄭逸梅:不比為貴

我國文史掌故大家鄭逸梅一生為報紙副刊寫的隨筆、趣聞總字數超過1000萬字,被譽為「補白大王」。老先生生前的座右銘是四個字:不比為貴。他說:「不與富交,我不貧;不與貴交,我不賤。自感不貧不賤,就能常處樂境,於身心有益。」正因為有這種良好的心態,儘管一生充滿坎坷,他卻始終保持坦然、樂觀、淡定的精神,活到了98歲高齡。

要想享受人生的歡悅與幸福,學習這種「不比為貴」的心態,對每個現代人來說都很有必要。

4、施蟄存:不死就是勝利

施蟄存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學貫中西、博通古今,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專家」。上世紀六十年代,施蟄存在農村摘棉花時悟出一套「棉花哲學」。棉花受到外部擠壓,縮成一團渺小無力;一旦外部擠壓放鬆便又會鬆弛地恢復原貌,妙在彈性十足。此後,每當遇到挫折,他都像棉花一樣伸縮自如、彈性十足。「文革」期間,他專心致力於詞學和金石研究,自得其樂,外界的干擾幾乎對他不起任何作用。他當時的名言是「不死就是勝利」。

1993年,有關部門決定授予施蟄存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他得知消息後幾次寫信,請求評委會將該項榮譽給予年輕學者。他說:「我連生死都看得很淡,錢對我已毫無用處。至於名利,我早就看透了。」這種閒適的心態,使施蟄存老先生最終以99歲高齡盡享天年。

馬寅初百歲養生五步法

  馬寅初一生飽經風霜,坎坎坷坷,卻能長壽百歲,他到底有哪些長壽秘訣呢?

  從容淡定,樂觀開朗 無論是在抗戰時期痛斥四大家族,還是在50年代為計劃生育的觀點論戰,他都是襟懷坦蕩,敢怒敢言。對鋪天蓋地而來的錯誤批判,他詼諧地說:「對我潑冷水,是我最歡迎的!使我獲得了一個冷靜的頭腦,很適宜於做科學研究工作。」 由此可見馬老堅忍不拔、鬥志昂揚的精神。他一生做到了「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無論是當年被打成右派,被撤了大學校長職務,還是後來的平反及榮譽,他都處之泰然。他對周圍的同志、學生和家人從不呵斥、發脾氣,總是以親切的態度關心愛護、耐心教育。他說:「愈是在個人遇到挫折和不幸時,愈應該冷靜和樂觀,體諒和關心別人。」馬老能活到百歲高齡,正好證實了美國醫學教授威迪安特的研究結論:「古今長壽皆從容。」

  生命不息,鍛煉不止 馬老歷來重視體育鍛煉,他喜歡的運動有太極拳、太極劍、騎馬、游泳、爬山、跑步等。從十幾歲開始,他一直堅持鍛煉身體,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冰雪交加,從不間斷。他在美國哥倫比亞留學時,養成了爬山鍛煉的好習慣。上世紀40年代,他被國民黨軟禁在重慶歌樂山,仍每天一路小跑,攀登到歌樂山主峰的雲頂寺做體操,上下往返10多里路。50年代,馬老兼任許多重要職務,工作繁忙,但每到一地,他都首先打聽附近的地勢山脈,以便每天早起爬山鍛煉。年過古稀後,馬老就在自家的院子裡遛達,每日堅持走3 000米,還特意用一個小本子記錄走過的圈數。後來他記憶力衰退了,便在衣兜里裝上50粒豆子,每步行一周,便取出一粒裝入另一個兜里,直到豆子移盡為止。87歲高齡時,馬老右腿突然癱瘓,就在房間裡雙手扶著茶几,步履艱難地轉上幾百圈,地板上被拖出一條很寬的痕跡。後來,他的左腿也癱瘓了,便坐在輪椅上活動兩上肢。有一次外面下著細雨,護理人員未推他外出。他呼喊著要出去:「下點小雨算什麼,大風大雨也要鍛煉。」

  生活規律,飲食素淡 馬老生活很有規律,每天都按時工作、鍛煉和休息,按時進食,不吃零食,也不吃補品,粗茶淡飯,極少葷腥,只是對喝牛奶很重視。他不抽菸,不喝酒,不喝茶,不吃熱湯熱飯。一日三餐,每頓飯吃到八九分飽。他每天早晨必食燕麥粥,將50克燕麥片放入250克開水中,煮兩分鐘,再沖一個雞蛋花,慢慢吃下。此外,馬老還一直喜歡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甚至每周有兩天以水果代餐。

  熱冷交浴,運動血管 馬老早年在美國耶魯大學留學時,一位93歲的老醫生教給他獨特的健身方法:每晚就寢前,先用熱水洗浴,水溫以身體能耐受為宜,並在熱水中浸泡10~15分鐘,然後再用冷水淋浴或浸泡,冷水溫度一般相當於或稍低於體溫。如此一冷一熱,全身血管一張一縮,鍛煉了血管彈性,預防和推遲了動脈硬化。馬老覺得此法很有道理,便身體力行,並長期堅持,七八十歲時血壓仍與年輕人一樣。此外,馬老還自行按摩,早上以按摩面部為主,晚上以按摩胸部為主,季羨林的「三不」養生經藉以推動血液循環。

  勤於思考,鍛煉大腦 馬老一生學習、工作十分繁忙,勤於用腦,悉心研究,堅持寫作,不斷發表論文和出版專著。英國神經生理科學家研究認為,人腦開始工作越早,持續時間越長,腦細胞老化過程就越慢,人的壽命也會越長。

  1972年,91歲高齡的馬老被查出患有直腸癌,經過兩次手術治療,很快康復,一直活到100歲,創造了醫學史上的奇蹟。他對自己的養生要訣,總結了五句話:「吃食素淡,心境開闊,堅持鍛煉,若無他故,必活百年。」

孔子養生「9字訣」

古代名人,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孔子、大文學家蘇東坡,他們也都講究養生之道,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下古代這些名人的養生之道:

唐代名醫孫思邈養生三少

唐代名醫孫思邈活了101歲,在那個時代確實屬於罕見的高壽老人。有人問他長壽的秘訣,他寫了一首「三少歌」作為回答: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此三少,神仙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