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急性闌尾炎腹痛開始的部位多在上腹痛,約經6—8小時或十多小時後,腹痛部位逐漸下移,最後固定於右下腹部。當闌尾炎發作時可按壓「闌尾穴」以緩解疼痛。「闌尾穴」位於小腿前側,膝關節髕骨下緣向下五個拇指寬,小腿骨外側一中指寬。
落枕
落枕多因夜間睡姿不當或頸部受風寒所引起。患者經常是一覺醒來發現脖子酸痛,不能轉動。這時,只要按摩特定的「落枕穴」,就能緩解疼痛。「落枕穴」位於手背中指和食指相對的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向上半個拇指寬處。用食指或中指指腹側面用力來回按壓。
閃腰
閃腰在醫學上稱為急性腰扭傷,多由用力過猛、超限活動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軟組織受損所致。閃腰時可按摩「腰痛點」,非常顯效。「腰痛點」位於手背食指與中指之間以及無名指與小指之間,手腕橫紋與掌指關節的中點,一側兩穴,左右共四穴。腰扭傷後可交替按壓這四個穴位。
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的典型表現是進食油膩食物後,右上腹絞痛,陣發性加重,常伴有右肩背疼、噁心、嘔吐、發熱寒戰等,嚴重時全身黃疸。這時可按壓「膽囊」穴止疼。在小腿外側膝關節下方可以摸到一個突起,此處下方的凹陷處再向下兩個拇指寬的地方就是「膽囊」穴。
急性闌尾炎
典型的急性闌尾炎腹痛開始的部位多在上腹痛、劍突下或臍周圍,約經6—8小時或十多小時後,腹痛部位逐漸下移,最後固定於右下腹部。腹痛固定後,原來初發部位的疼痛可明顯減輕,甚至消失。當闌尾炎發作時可按壓「闌尾穴」以緩解疼痛。「闌尾穴」位於小腿前側,膝關節髕骨下緣向下五個拇指寬,小腿骨外側一中指寬。
按湧泉穴
動作要領:將左腳放到右膝上,右拇指按壓左湧泉穴,雙腳輪換各按摩5分鐘以上,以搓熱為好。
取穴方法:五個足趾背屈曲,足底掌心前面(足底中線前三分之一處)正中之凹陷處。
作用:按摩此養生穴位防治各種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便秘等病效果較明顯。「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湧泉穴是身體要穴之一。
按合谷穴
動作要領:一手拇指張開,虎口拉開,另一手拇指按壓穴位進行揉按,兩手交換按壓1~2分鐘。
取穴方法:拇、食指張開,使虎口拉緊,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壓在虎口上,拇指關節前彎曲,拇指尖所指凹陷處即是穴位。
作用:按摩此養生穴位具有通經鎮痛、解表清熱、開竅醒神、熄風之功效。主治頭面五官疾病,治牙痛有特效。
叩勞宮穴
動作要領:一手握拳以曲骨處叩擊另一手的勞宮16次,再換手叩16次。
取穴方法:握拳,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四指輕壓掌心,中指與無名指兩指間即是穴位。
作用:按摩此養生穴位清熱瀉火,開竅醒神,能除心煩,治心火過盛引起的口腔潰瘍,以及精神方面的疾病。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簡單易學 常按人體10大穴一輩子不生病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中醫認為,人體經脈上有361個穴位,如果再加上經脈之外的穴位,就有上千個。具體掌握這些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分困難,因此穴位養生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點遠。中醫院推拿康復科副主任醫師總結出便於大家記憶的十個養生要穴,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明目醒腦穴:風池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養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反覆,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補腎固元穴:關元
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併攏的寬度)處就是關元穴。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養護心臟穴:內關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兩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清熱止痛穴:合谷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於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藥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髮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解腰背酸痛穴:委中
委中穴位於膝內窩膕窩處中點。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舒筋活絡穴:陽陵泉
陽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全能」穴:足三里
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中醫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訣,說的是,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白領和亞健康人群,每天按壓足三里10分鐘,能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
滋陰養顏穴:三陰交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的作用。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鐘左右,停歇後再揉。因為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所以不適合孕婦。
安神健體穴:湧泉
湧泉穴為腎經之首,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民間有「三里湧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每天洗腳後,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湧泉穴10分鐘左右,有助睡眠。神經衰弱的人,可將時間延長為半個小時。天氣轉暖後,可赤腳或穿襪在鵝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湧泉穴。
最後,專家提醒,平常按揉穴位可以治療和緩解疾病,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並不意味著包治百病。除了局部按揉外,還要調整全身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穴位按揉雖然簡單有效,也並不是人人適合,尤其是孕產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隨意嘗試。
濕熱體質的原因分析 受先天後天因素影響
濕熱體質的特徵表現有哪些?濕熱體質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疔疱;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
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其它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並不因出汗而減輕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體質形成原因分析
(一)先天因素
先天稟賦的不同則決定了體質差異的存在,《靈樞·天年》認為,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
為楣,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巳成,神氣舍於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靈樞。壽夭剛柔》也
提到:「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說明人類的這種體質差異與遺傳有重要的關係。
(二)後天因素
濕熱體質在古代醫著中有一些零散的論述,古代醫家常將濕熱體質稱為「酒客」、「酒家」、
「酒客輩"、「素稟濕熱」、「濕熱者」、「木火之人」、「濕熱素盛」、「濕熱體氣」等等。這裡所謂的「家」、「人",相當一部分是指的病人就診時或就診前所處的體質狀態而言的。有些「家」是指的宿疾在病理體質上的反映,有些可以是偏頗體質本身,如《傷寒
論》中多次提到的「酒客」即是指濕熱體質之人
古人五大中醫養氣法 少思慮養心氣
中醫認為,「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活一口氣」、「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等,都是在強調「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
9種體質養生妙法 陽虛體質多進補羊肉
中醫養生講究分清體質來調理,按照身體寒熱虛實之分有9種體質。你知道自己是哪種體質嗎?小編告訴你9種體質各有什麼特點,並分享九種體質的養生方法。一起對照看看自己該如何養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