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記》李奶奶養生體會

  人生路漫漫,到了晚年每個人的心中都珍藏著一份自己的生命履歷,那裡面有歡笑溫馨,也有難言的苦楚,而人到晚年,如何才能做到心靜如水、快樂從容呢?

  「平橋遠水詩千里,錦樹濃花月一鉤「。這是懸掛在高玉倩家客廳里的一幅書法作品。它也恰好反映出了高玉倩晚年生活的心境。

  「我是個孤兒,出生後寄養在北京的一個老太太家。由於家裡日子過不下去了,就讓我出去學戲找碗飯吃。於是我就隻身去了山東,那時候我才8歲。過了兩年,『七七事變』時我又回到北京,進了中華戲校,正式拜師學藝,從此開始了搭班唱戲的生涯。

  「我的童年是悽苦的,缺少親人的幫助和愛撫,也上不起學。但正因為無所依賴,我從小就打下了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斷奮鬥、自強不息,才能求得生存的思想基礎。「

  高玉倩最開始學戲,學的是花旦行當,還拜過梅蘭芳為師。但當現代京劇《紅燈記》中,需要李奶奶這一老旦角色時,當時已經36歲的她,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從花旦改成了老旦。唱戲的人都知道,改行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高玉倩當時已近中年,其意志力和勇氣就可想而知了。從那時起,直到老年,她對藝術的追求仍孜孜不倦,嘗試了各種藝術形式,舞台、銀幕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高玉倩一生追求事業,對金錢財富看得很淡。對社會、對生活、對他人無過高要求,只要做的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對住了28年連下水道都沒有的大雜院,她從不抱怨;對癱在床的婆婆盡心服侍,直至老人去世;對兒女儘量去體貼、去理解;對朋友和同事永遠不做有損於他們的事。

  現在有的年輕人常說:別活得太累。她說:「我雖然上了年紀,但生活得並不累,有些老年人對新生事物看不慣,仿佛如今什麼都不如從前。我認為,對待新事物,應該儘量去理解,這樣就容易接受了。我非常喜歡和年輕人交朋友,願意理解他們,從心理上接近他們,事實上這對老年人來說是件好事」。

  高玉倩平時生活閒適隨意。她每天堅持遛彎兒,走得遠了,累了就把報紙往地上一鋪,席地而坐;餓了就買塊烤白薯或煎餅果子,在街上就吃起來。她說:「人還是要自然一些才好,我的天性趨向自然,並且非常珍視它。」

  這種「天性」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對兒女的終身大事從不包辦代替。她認為,只要兩人有感情就行,她不會反對。平時,她從不強求孩子們與她一起過周末或度假,就連春節也不強求團聚在一起。談到長壽問題,高玉倩說:「健康長壽嘛,就得健康地長壽,不然的話,病病歪歪的,長壽了也沒意義。」

  她曾在北京電視台主持過3年的《老年之家》節目,對中老年人如何保持身心健康,有著獨到的見解。

  每天,她總要從樓上走下來散散步,她將此稱為「接一接地氣」。飲食方面以清淡為主,不吃刺激性強的和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在總結自己的養生體會時,她說:「還是那句話,就是保持良好心境,俗話說『七分精神,三分養病『,精神的作用大著呢!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驚慌、懼怕都是沒有用的。生活有這一站,也必然要走到下一站,關鍵是要從生活當中挖掘出新的東西,充實自己,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和寧靜。」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用中庸的態度認識養生

  

來源:《何處買青春》

    人生100年很漫長嗎?不外乎3萬多天,5千多周,4百個季度而已。光陰如兔起鶻落,稍縱即逝,昔日青頭仔,今日已是白頭翁,真的值得好好珍惜啊!更何況,許多人都是但聞此數理,根本享受不到此年份。

  「人間公道惟白髮,貴人頭上不會饒」。在當今富裕的社會,白髮現象提早出現在青少年的頭上,中青年脫髮、早衰跡象明顯,這都是我感受到的一些明顯的社會問題——國民健康教育意識淡薄了。

  很多家長發現了問題,自家的孩子越養越嬌氣,越養越孱弱。這到底是怎麼了?如今的「德、智、體」,這「體」呀,好像越來越沒有份量了。

  我們分享養生保健知識,通過網站、書籍、光碟都可以看到。時下許多養生大師的講課理論較為複雜,養生手段繁瑣難學,導致了全民健康素養難以提高。

  「養生」至古以來就是一個褒義詞,千萬不要被當下外界塗上有色的眼鏡。因為我們還真想不出比「養生」更好的詞來。

  近些年來,媒體朋友對於某些「養生大師」的批判,我覺得凡是都要有個尺度吧,總不可以一棍子打死。中國有很多醫生都有醫死人的經歷,為什麼不把醫生一棍子打死呢?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看待社會問題要理性化,切莫走極端化。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批」這個,「斗」那個,該平反的時候最終還是要平反的。

  之前是「某某」之後,曾經一段時間,媒體又在「批判」另一個「某某」了。我就納悶了,難道號召大家注重身體健康,提議亞健康人群參考醫院以外的保健措施有過錯嗎?對於一些邊臨絕望的病人,讓他們選擇一種心靈上的和民間的求助和寄託又有過錯嗎?——畢竟普遍醫院都是在看已病而不是看未病;畢竟醫院在救能救助的而且醫療費用還居高不下!

  推廣養生事業的廣大傳播者,都應該擁有一顆奉獻的心,不以牟利為目的,不刻意追求金錢回報,這也是一種自身的養生。至於社會上有小部分人藉此謀取私利,我們應該學會理性去鑑別它。

  我個人認為,健康養生方法越簡單越好,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群眾的養生熱情,參與熱情,欣然接收而毫無隔閡,這才是正確的普及思路。養生方法應該一分為二,說得有理的就去學習它。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維多利亞宣言」——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堅持此法,人們延長壽命10年以上幾乎沒有問題。

  在這個發達社會,網絡社會,國家已經沒有很多東西可以隱瞞我們的子民了。知識是共享的,秘方也會泄露。我們知道很多知識,就算不知道也會設法查找。但是有一點,有很多知識擺在我們面前,我們都不大習慣應用罷了。這就是當下人們存在的一大通病,起因於我們從小養成的個人生活陋習。又或者,我們嘴上念誦著養生的秘訣,看見美味就撐腸拄腹忘記了性命。

  一則笑話說一窮書生對雇主說豆腐是自己的命,肉是自己的仇人,於是雇主總是做豆腐給他吃。一次,雇主上了一桌魚、肉,書生竟然狼吞虎咽,雇主很是奇怪。書生笑曰:「我見了仇人,就不要命了!」

  我國古代著名的養生學家嵇康說,養生有五大難題:名利不減為一難;喜怒無常為二難;酒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精不聚為五難。現在大講道理的人可謂一大蘿,能跟著道理辦事的人卻寥寥無幾啊!

  人要做到防微杜漸真的不容易。難就難在這裡啊。如果你能領悟到以往的一些壞習慣,你就會自覺地學習如何把壞習慣轉移。只是,許多人明知自己的陋習不好,卻無法下決心糾正過來,這無不是這種人性的悲哀……

  我們或多或少聽過一些勵志講師的《成功學》,而我感悟最深的一句勉語是「不在能知,乃在能行」,對於呵護身體的健康,又何曾不是這樣呢?縱觀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沒有完美的計劃書,而在於他的敢想敢做;而非成功者儘管擁有自己親手策劃的計劃書,卻往往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是對人生的極大諷刺!!

  倘若我們擁有健康意識而不讓身心採取行動,非要面對老來自己製造出來的痛苦和厄運,這難道不是更加可悲麼……

 

${FDPageBreak}

 

  即使是優秀的「健康講師」,建議你們千萬別僅僅停留於「講解」,要真正虛心地與大家一起實踐養生精髓!你的樣子就是一種榜樣,健康、正面、有修養,找不到讓別人認為口是心非的話題。

  所謂安穩的局勢容易使人浮躁,事物變化往往就在沒有徵兆前萌芽。有首老歌唱到: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只可惜呀,有些人老得實在是快了,童年時光就好像做了一個夢,轉眼間白髮蒼蒼了。你看過劉德華主演的電影《童夢奇緣》嗎?10歲小孩一夜之間變成青年,一天過後變成中年人,不足一周已經變成滿臉皺紋的80多歲老頭……這是一個悲悽的警世故事,震撼著活著的人們,告訴我們要珍惜眼前生活的每一天啊!

  其實,人最可怕的莫過於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呢!又或者,自知問題所在卻又不去用心修正它,這就更加可悲了!

  如果一個人沒有健康概念,那麼,他甚至會認為許多養生方法都是很幼稚的,在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人群。大凡有健康意識的人群,本身就遠比沒有健康意識的人群要健康得多,這個健康觀點是經得起考證的經驗!

  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用心去傳播健康生活,是我一再強調養生不要紙上談兵而要實際的轉換,一定要形成養生的好習慣,希望大家從中得到啟迪和重視。

  沒有健康意識的人群對養生的褒貶,我們唯有報以友善的微笑!

那些抑鬱症下消逝的明星

  

    三毛自殺之謎

  1990年12月4日,醫院發現三毛子宮內膜肥厚,母親擔心可能是癌症現象,安排三毛到榮民總醫院住院檢查。1991年1月2日,三毛住進榮總,由婦科醫師為她檢查治療並手術,術後沒有發現癌症現象。由於三毛過去常有嚴重失眠,幻聽幻覺,精神異常(歇斯底里現象),院方安排1月4日徹底檢查她在精神方面的症狀。1月3日9點,家人還在陪伴她的時候,她向護士取到一顆安眠藥。10點50分,家人離開病房,一再叮囑三毛好好休息。1月4日凌晨,三毛在醫院被發現自縊而死。

 

${FDPageBreak}

  海子臥軌自殺

  詩人海子也是死於抑鬱症,死的方式也異常慘烈——臥軌自殺。他出身貧寒,生前一無所有卻才華橫溢,沉迷於詩歌的寫作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的四任女友都因他的貧寒先後離他而去。他的詩集是在他死後多年,由他的好朋友西川幫助整理出版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詩歌界給了他崇高的榮譽,他的才華也漸漸地被世人了解和接受。

  只可惜,詩人早已駕鶴西去,再也看不見、聽不見這一切了!了解了他的身世,理解了他不被世人了解和接受的痛苦,再來讀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便有了一種揪心的疼痛。他多麼希望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就像他的詩里憧憬的一樣。但殘酷的現實,無情地粉碎了他的所有夢想,所以他就只有到天國去追尋他的夢想了。

 

${FDPageBreak}

   張國榮的最後一年

  2003年4月1日,全香港徹夜未眠。

  當天18點41分,亞洲演藝界頂級巨星張國榮從張國榮因抑鬱症病情失控從香港東方文華酒店24樓墜下,於19時06分在瑪麗醫院搶救無效去世,終年46歲。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震撼了整個華人社會。

  據親友的回憶,張國榮的身體異常狀況是從2002年3月開始出現,一方面胃腸宿疾加重,胃痛和胃液倒流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經常失眠,夜夜噩夢,還出現幻視幻聽現象.求醫問藥的過程中,張國榮已經被醫生確診為抑鬱症,但是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麼會成為抑鬱症患者,他的經紀人、好友陳淑芬說:「……你無法想像他多麼希望他自己好起來,他一直在看醫生,他沒有辦法接受他是有這個病的現實,因為他什麼都有,現在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怎麼這樣的一個人會有抑鬱症呢?不可以想像的!別人都不會相信的,怎麼可能呢?」

  在外界看來,張國榮的才華和成就都達到了極至,事業和生活都已臻完滿,他就是高貴、完美、成功的化身。然而在張國榮的心裡,始終有一些多年夙願未曾實現---成為一個成功的電影導演。在張國榮最後的一年,為籌備自己導演的處女作《偷心》廢寢忘餐,甚至只能用「嘔心瀝血」來形容。「導演不可以給自己太多藉口,不要說這是我第一部執導的片子而已,如果你做得不好,你不知何時何日才有第二部。我會拿出我的全部,我會把我整個心掏出來。」然而電影籌備接二連三的阻滯,成了病重的導火線。

  精神醫學專家告訴我們: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感障礙,屬精神病範疇,患者極端痛苦,喪失勞動力,並且都有嚴重的自殺傾向,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患者死於自殺。任何人都可能患上抑鬱症,它不是短期的情緒,不是個性缺陷,也不是人格軟弱的表現。

  作為遠隔千里的外人,我們無從斷定張國榮的抑鬱症是因何而起:完美主義性格導致工作壓力太大?長期忙碌導致身體內分泌失調?嚴重的胃病影響情緒?服用胃藥產生的副作用?家族遺傳?……都可能是病因,亦都有可能不是。但這一切卻提醒著我們:抑鬱症患者應儘早就醫,身旁的親友需時刻關注患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關懷。

${FDPageBreak}

  阮玲玉為情自殺

  阮玲玉是中國默片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演員。這個外表華麗,內心細膩的女演員,用才情演繹了一部部經典影片。然而和張達民不幸的婚姻,以及和唐季珊糾纏不清的情感,讓她的內心充滿了傷痛,最終選擇了服毒自盡。那時的她年僅25歲。

  阮玲玉應該是一個最典型的抑鬱症例子,為情所困,為情所傷,最後又為情而亡。情感危機可能會讓一個人瞬間就陷入抑鬱狀態。

 

${FDPageBreak}

  韓國女星李恩珠

  韓國女星李恩珠因抑鬱自殺。現場勘察時,警方在床頭邊發現了一張字跡潦草的紙,寫著「媽媽對不起!我非常愛電影事業,也非常渴望演電影!現在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我不想怨恨任何人!」此紙條後來被認定是李恩珠的遺書。

  有人分析,她自殺原因可能是演電影《紅字》入戲太深,留下後遺症。此外,也有消息說,李恩珠在拍攝電視劇《火鳥》時,曾因為裸露鏡頭引起爭議,她自己一直為此非常難過,這可能也是導致她抑鬱的原因之一。

張光斗的「一二三四養生術」

著名水利科學家張光斗 1912年出生在江蘇常熟,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曾留學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他 1949年10月起在清華大學任教,是我國水工結構和水電工程學科的創建人。1958年他任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院長兼總工程師,負責設計了我國華北地區庫容最大的密雲水庫。1963年、1982年他先後兩次率團參加國際大壩會議和世界工程師聯合會,使我國取得了在國際大壩委員會和世界工程師聯合會成員國的地位。 1955年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1994年又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81年被墨西哥國家工程院聘為國外院士。

每日做足八個「一」 助你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