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熱粥有助緩解風寒感冒

風寒感冒初起,主要症狀為頭沉或頭痛,怕冷,四肢酸痛發緊,身體發燒但無汗,同時伴有鼻塞,流清涕,而且患者自覺口不渴,痰稀薄色白,其舌苔也較為薄白。

風寒感冒可以吃一些有辛溫解表、發散風寒作用的中藥,如蘇葉、防風、荊芥、蔥白、前胡等。另外,醫生還指出,多喝熱粥也有助於發汗、散熱、祛風寒,起到緩解風寒感冒的作用。

生薑蘇葉粥:蘇葉10克,生薑3片,將白粥熬好後放入,再煮沸就可食用了。生薑是對付發燒、打噴嚏、咳痰等症狀的最好「武器」,有祛痰、祛寒、補氣、除痘、平喘的作用。蘇葉也有發散風寒的作用,在一般藥店就可買到。

生薑大棗粥:將米放入鍋中,干炒一下,再放入水,用勺子將米攪拌均勻後,放入大棗和生薑片,文火慢煮,直到粥煮熟,放入少許鹽。其溫熱效果與「生薑蘇葉粥」相似。

神仙粥:將糯米50克沖洗淨,加適量水煮成稀粥,再加入蔥白7根(約30克)、生薑7片(約15克),共煮5分鐘,然後加入米醋50毫升,攪勻起鍋。趁熱服下後,使身體微熱出汗。此粥專治由風寒引起的頭痛、渾身酸懶、乏力、發熱等症。 醫生提醒,「生薑蘇葉粥」和「生薑大棗粥」這兩種粥的溫熱效果很強,幼兒、眼睛嚴重充血和患痔瘡的人不宜食用。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春季防感冒吃什麼食物?

春季防感冒吃什麼食物?

1、顏色鮮艷的水果和蔬菜。酸漿果、金橘、番茄、胡蘿蔔、菠菜等富含抗氧化物,這些抗氧化物能保持機體免疫功能,加強白細胞殺傷外來微生物的能力。它們還富含維生素C,有利於抵禦流感。

2、優質蛋白質。當感冒或發燒時,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去戰勝疾病,同時免疫系統也要靠各種胺基酸來幫助修復。在感冒之前或之初,人體若具有了這些蛋白質,則對抗感染是十分有利的。這些蛋白質的來源是蛋類、瘦肉和豆製品等。

3、維生素E。研究證實,不論老年人還是青年人,體內充足的維生素E能明顯增強T細胞的抗感染能力。因此,平時要多吃維生素E含量高的杏仁、麥芽和各種深顏色蔬菜,尤其流感期間必不可少。

4、大蒜和洋蔥。歐美一直流行飲用洋蔥汁來治療咳嗽,某些研究發現,洋蔥能增加T細胞的免疫活性,從而增進整體的免疫反應。它們在人體內可充當清潔和殺毒劑的角色,起到殺滅和清除病毒、病菌的作用。


感冒鼻塞的中醫治療方法

一、風寒型感冒鼻塞

病人除了有鼻塞、噴嚏、咳嗽、頭痛等一般症狀外,還有畏寒、低熱、無汗、肌肉疼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咽喉紅腫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等特點,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覺得舒服點。這種感冒鼻塞與病人感受風寒有關。治療應以辛溫解表為原則。

風寒型感冒鼻塞病人忌用桑菊感冒鼻塞片、銀翹解毒片、羚翹解毒片、複方感冒鼻塞片等藥物。 治療風寒感冒鼻塞的關鍵就是需要出點汗(中醫稱辛溫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熱水泡腳(最好加點酒)、蓋上兩層被子、喝薑糖水、喝姜粥等等。風寒感冒鼻塞主治方是桂枝湯,傷寒論首方,也稱和劑之王(麻黃湯也主治風寒感冒鼻塞,但在南方慎用)。 總結: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二、風熱型感冒鼻塞

病人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等感冒鼻塞的一般症狀外,還有發熱重、痰液粘稠呈黃色、喉嚨痛,通常在感冒鼻塞症狀之前就痛,痰通常黃色或帶黑色,便秘等特點。治療應以辛涼解表為原則。

三、寒包火感冒鼻塞

寒包火的感冒鼻塞(表現為流清涕,大便乾燥,咽部紅腫,發熱)和風熱感冒鼻塞(表現為喉痛、面紅、舌苔黃等)可以靠喝苦丁茶來瀉火、清熱,緩解感冒鼻塞的一些症狀,如咽喉腫痛、頭疼、眼睛腫脹等,但不能預防和治療感冒鼻塞。

四、暑濕型感冒鼻塞

病人表現為畏寒、發熱、口淡無味、頭痛、頭脹、腹痛、腹瀉等症狀。此類型感冒鼻塞多發生在夏季。治療應以清暑、祛濕、解表為主。

五、時行感冒鼻塞

病人的症狀與風熱感冒鼻塞的症狀相似。但時行感冒鼻塞病人較風熱感冒鼻塞病人的症狀重。病人可表現為突然畏寒、高熱、頭痛、怕冷、寒戰、頭痛劇烈、全身酸痛、疲乏無力、鼻塞、流涕、乾咳、胸痛、噁心、食欲不振,嬰幼兒或老年人可能並發肺炎或心力衰竭等症狀。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疏風透表為主。

中毒型流感病人則表現為:高熱、說胡話、昏迷、抽搐,有時能致人死命。因此病極易傳播,故應及早隔離和治療。

總之,感冒鼻塞病人應根據自身的病情特點選用不同的中成藥治療,否則會影響療效,延誤病情。

感冒治療方法

生活中防感冒小常識。鹽水漱口:每日早晚、餐後用淡鹽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在流感流行的時候更應注意鹽水漱口,此時,仰頭含漱使鹽水充分沖洗咽部效果更佳。冷水浴面:每天洗臉時要用冷水,用手掬一捧水洗鼻孔,即用鼻孔輕輕吸入少許水(注意勿吸入過深以免嗆著)再擤出,反覆多次。

推薦幾款茶可消除預防感冒

檸樂煲姜是香港一種民間食療,有時會稱為煲檸樂、煲檸樂加姜或姜檸樂,一些香港人在感冒初起時,會煮沸可樂、加入檸檬及老薑,相信此舉能消除感冒,暖水、姜可紓緩發冷及喉部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