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疼。這可能是膀胱炎或者附件炎。應該到醫院驗血、驗尿,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做膀胱鏡檢查。這時要多喝水,忌辛辣、含香料的食物。要消炎和理療。如果用南瓜油或者檀香油泡澡效果會很好。
2.易怒。因為一點兒瑣事就哭泣,或許這與你的性格不符。這就需要檢查甲狀腺,中樞神經系統對甲狀腺激素失調最敏感。初期症狀:容易激動、脾氣暴躁、愛哭、失眠、胃口雖好但卻日漸消瘦,而且月經紊亂。
3.經常頭暈。應該檢查血壓。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能患低血壓,女性通常在35-40歲時出現。要調整飲食,選擇一些對自己有益處的體育運動,比如游泳等。
4.早上起來眼睛下面微腫、出現黑眼圈。這很可能是長期疲勞的結果。如果水腫經常出現,那就要檢查一下腎了。據統計,女性患腎結石的概率是男性的1.5倍。
5.晚上腿腫,變得沒有知覺。這是慢性靜脈衰竭的症狀。需要多吃生的蔬菜,它們含有可以加固靜脈壁的纖維。每天可做幾遍腿部保健操。
6.手腳經常抽筋。這可能是缺鈣和維生素D。它們決定骨骼的硬度和肌肉的收縮。要多吃些乳製品、肝臟、海鮮。
7.比往常多汗。這可能是血管植物神經錯位。如果普通的鎮靜劑不起作用的話,就要去看醫生了。
8.體重變化、經常口渴和想上廁所。這些症狀有點像糖尿病,有必要去做血糖檢查。如果檢查結果還算正常,就不要再吃甜食和油膩的食物了。
9.大量脫髮。分散性脫髮,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此病。頭髮大量脫落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心理壓力、未治癒的感染或不正確的飲食。也可能是某些疾病或先天性疾病所致,皮脂腺分泌過多或皮脂腺分泌性質改變都可引起脫髮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金秋時節專家教你防燥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時令不同,季節的主氣也不相同。主氣不同,四季時令病就各有特點:春多溫病,夏多暑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這也是祖先幾千年來的經驗總結。中醫常云:「上工治未病」,就是說,高明的醫生在人們尚未發病時就已經進行防病與治病了。那麼秋天我們如何來治未病呢?秋天的主氣是「燥」,燥邪影響人體就可產生燥病。因為燥邪致病特點是易傷津液,因此,燥病的特徵就是出現各種乾燥的症狀表現。例如可見人體皮膚乾燥皸裂,口鼻乾燥,咽干,口渴,舌干少津,大便乾結,毛髮不榮,甚或傷及肺臟而出現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等等。
燥病可因致病的途徑不同,分為外燥證與內燥證。外燥證由感受外界燥邪而發病。多從口鼻而入,其病從肺衛開始;內燥證多見於高熱,嘔吐,泄瀉,出汗,失血過多之後,是耗傷津液的一種表現。燥病也可因發病的時間不同,粗略分為溫燥與涼燥兩種。秋初之時,有夏之餘氣則多見溫燥(是說在燥病中帶有暑熱症候);秋深之時,因有近冬之寒氣,則多見涼燥(是說在燥病中帶有寒涼症候)。知道了燥病的產生原因、特點與分類,如何來防治燥病呢?燥邪致病的特點是易傷津液,因此,防燥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保護人體津液。要保護好人體的津液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平時不食或少食燥熱傷津之品。煎、炒、油炸的食品如煎魚、炸魚、炸雞、油條等;煙、酒等傷身之物;性質燥熱的食物與果品,如蝦、蟹、辣椒、胡椒、五香粉、茴香、榴槤等。
2平時可多飲、多食生津潤燥的湯水。①沙參、百合冰糖水。用沙參30克,鮮百合50克,冰糖適量,以清水四碗煮至一碗半,徐徐飲用。有潤燥養陰之功。②玉竹、沙參煲野鴨湯。用玉竹30克,沙參50克,野鴨一隻(去毛及內臟),放置瓦煲內,加清水適量,以中火與文火煲煮1個半小時,調味後,飲湯食鴨。功能養陰潤燥,益胃生津。③雪梨燉冰糖。鮮雪梨一個約100至150克,去皮洗淨切粗件放燉盅內,加適量冰糖和清水。隔水燉1小時後,飲水吃梨。功能滋陰潤肺。④民謠云:十月火為髒,不離白菜湯。可用鮮白菜適量,蜜棗2至3個,同放瓦煲內,老火煲湯。清潤而不燥,清甜可口。
3金秋時節,進補也只宜清潤補,忌用溫燥補。例如,肺陰虛者可用淮山、圓肉燉水魚。用淮山25克,桂圓肉15克,水魚一隻(約1市斤)。將水魚殺後,洗淨與淮山、圓肉放進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1小時,飲湯食肉。腎陰虛者,可用冬蟲夏草燉野鴨。用野鴨一隻(去毛及內臟),冬蟲夏草15克。將冬蟲夏草洗淨放進野鴨腹內,加清水適量放燉盅內,燉1個半小時,然後調味服食,功能補腎虛,益腎精。
4如若不慎為燥邪所傷,患上燥病,就要區分其屬外燥證還是內燥證。外燥證可分為溫燥和涼燥。溫燥可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乾咳或痰黏量少,甚或痰中帶血,咽喉腫痛,皮膚及鼻咽乾燥,口渴,心煩,舌邊尖紅等表現。此時可用桑杏湯(桑葉,杏仁,北沙參,浙貝母,淡豆豉,山枝子,梨皮)輕宣外燥,潤燥止咳。涼燥可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口乾咽燥,皮膚乾燥,咳嗽少痰或無痰、舌苔薄白而干。此時可用杏蘇散(蘇葉,法夏,茯苓,甘草,前胡,桔梗,枳殼,陳皮,北杏仁,生薑,大棗)為基礎進行調治。若是內燥證,多由於人體津液和精血虧損以致津血不能滋潤引起,臨床上可見口渴,皮膚乾燥粗糙,毛髮乾枯不榮,大便秘結,肌肉消瘦,舌燥無津,脈細澀等傷血少津的表現。此時可根據其所傷的不同臟腑進行調治。
編輯推薦:
如何克服「秋燥症」
秋乏纏繞辦公室白領 立秋如何養陰潤燥
防燥而養肺:秋季養「收」之道
秋季養生謹防雙腳「中暑」
人中暑了,會出現頭暈、噁心的不適感覺,腳「中暑」的首要症狀就是腫脹。西安體育學院運動醫學研究室副教授苟波介紹說,氣溫高時,身體血液流通會隨之加速,加上長時間走動,人的雙腳不知不覺有些腫脹,平時穿著很合腳的鞋此時會覺得很緊繃。而鞋子緊又會對足部的骨頭和關節造成壓力,導致酸疼。這些壓力又反過來進一步加劇原有的足部病症,如趾骨變形和拇指囊腫,如此惡性循環,這也是不少人一到夏天就會腳疼的原因,尤其是老人。
高溫還容易讓人的毛孔張開,增加出汗量,給真菌繁殖提供有利環境。如果不小心感染,就會造成腳部發炎。如足癬就是一種容易在溫暖環境裡多發的疾病。一般來講,夏天是腳部疾病的多發季節,由於天氣乾燥,腳部容易脫皮,加上透氣不好,容易引發疾病,特別是經常穿皮鞋上班的白領更要注意保護足部健康。另外,由於多汗而引發的腳臭,也給不少人帶來困擾。
中國腳病治療專家、國家資格認證的特二級修腳技師王建生指出,穿鞋一定要順應季節,讓腳有合適的溫度,夏天不要捂著運動鞋、帆布鞋;注意選擇大小肥瘦適當、輕便的鞋,儘可能穿透氣性良好的薄棉襪子,勤換鞋子,鞋子換下後要注意及時清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堅持每天用溫水洗腳;不要和他人混用拖鞋,在公共場所,如公共浴池、游泳池等,更要講究衛生。此外,如果腳指甲旁出現倒刺,不要隨意拔除,可用剪刀剪掉,如果面積較大,可塗碘酊後,用無菌紗布包紮保護,以免發生感染。
秋季進補先清熱去濕
秋冬季是適宜進補的季節,如何進補更好?如何讓補品消化吸收更完全?如何能達到進補的目的?這是一種技巧,也是一門學問。
中醫專家教你克服「秋燥症」
每到秋季,許多人就會感到身體不適,甚至有的人會出現口乾舌燥、鼻咽燥澀、皮膚乾枯、乾咳少痰、煩躁不安等等,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秋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