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氣虛是指由於人體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此病患者除了可表現為易出汗外,還可伴有身體虛弱、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呼吸短促、四肢乏力、精神萎靡、胸悶氣短、頭暈等症狀。夏季,陽氣旺盛,正是此類患者進行調補的最佳時機。下面就推薦一款具有調補氣虛作用的食療方--甘麥大棗湯。
此湯的民間做法是:取浮小麥30克,甘草3~5克,大棗10枚,冰糖適量。將浮小麥和甘草洗淨。將大棗去核。將浮小麥、甘草和大棗一起入鍋加適量的清水燉煮30分鐘,然後加入冰糖即成,可吃棗喝湯,每日服一劑。
甘麥大棗湯出自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方中的浮小麥味甘、性涼,可入心經,具有除虛熱、止汗的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大棗具有補虛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冰糖具有補中益氣、和胃潤肺的功效。將上述食材合用,具有補虛益氣、除熱止汗、安心凝神的功效,非常適合伴有愛出汗、全身乏力、易疲勞等症狀的氣虛患者經常食用。
此外,氣虛症狀嚴重的,也可在此方中加入5~10克的黃芪。黃芪具有補氣固表的功效,是補氣的要藥。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小孩出虛汗的防治方法有
小兒出現出虛汗,首先要及時查明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對於生理性出虛汗一般不主張藥物治療,而是採取相應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導致高熱的因素。此如,孩子睡前活動量過大,或飽餐高熱量的食物導致夜間出汗,就應該對小兒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制,這樣也有利於睡眠和控制小兒肥胖,有益於小兒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兒的夜間大汗,是由於室溫過高,或是蓋的被子過厚所致。冬季臥室溫度以24℃~28℃為宜;被子的厚薄應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一般說來,若家長注意到上述幾種容易引起產熱增多的誘因,並給予克服,出現出虛汗的機會會自然減少。即使小兒偶爾有一二次大出虛汗,也不必過分擔心,出虛汗所丟失的主要是水份和鹽份,通過每日的合理飲食是完全可以補充的。對於病理性出虛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引起的出虛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並應做到以下幾點:
(1)多接觸日光,包括戶外光線及反射的光線。可在戶外活動,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
(2)大力提倡母奶餵養。
(3)早產兒、雙胎,經常腹瀉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兒應注意加用維生素D。
(4)北方農村或寒冷的地區要按計劃地採取「夏天曬太陽,冬天吃D劑」的預防佝僂病措施。
頭暈出虛汗是什麼原因
1、病理性盜汗:有些人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並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餵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2、中耳及內耳疾病:不同的耳部問題都能引起暈眩,如中耳炎、美尼氏症等,一般感冒病毒也會入侵內耳而引起問題,甚至引致嘔吐等現象。
3、藥物影響:一些降血壓藥、心臟及糖尿藥,甚至感冒敏感藥等都可能有此副作用。
4、慢性疾病:糖尿病、氣管病、腎病等若控制不好,也會出現上述情況(如血糖過低)。
5、心律失常:心臟疾病令到腦部供氧失常而引起頭暈,其中心跳過慢影響較多。
6、貧血:像懷孕期間或婦女月經量大,都是會讓血液含氧量減低,從而就會引起頭暈。身體虛弱出虛汗。
7、血壓過高或過低:有時候如果血壓過高或過低,也會對大腦造成影響而引致頭暈。
哪些原因會導致小孩出虛汗
中醫學認為小兒虛汗多與體質虛弱有關。當孩子體虛時,自主神經功能不穩定,致使皮膚汗孔開閉失調,不能收斂汗液,汗就容易流出。往往表現為白天活動時或夜間入睡後,在頭、胸、背部成片狀出汗。家長要注意調整飲食,促進小兒食慾,增加蛋白質、脂肪及糖的攝入量。必要時可採用中醫中藥調理脾胃不合。
小孩出虛汗的原因有
虛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虛汗的發生率很高,有時弄得家長非常緊張,這就需要掌握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出虛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