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拔罐的禁忌

別在同一位置反覆拔

在使用多罐時,罐具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皮膚被罐具牽拉會產生疼痛,而且罐具之間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有患者為了增進治療效果,會在一個地方反覆拔,這樣易導致皮膚紅腫、破損等,所以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罐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在原處拔罐。

特別提醒:拔罐時室內應保持溫暖,避開風口。拔罐後留下瘀斑(青、紫、黑、赤等色)是某些病症的反應,如多黑屬受風寒,黃赤則屬內熱。瘀斑三五天後會自行消退。

拔罐時間過長傷皮膚

生活中,有玻璃罐、竹罐、真空抽氣罐等,罐的大小、負壓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無論是哪種材質的,時間應控制在20分鐘左右,最多不宜超過半個小時。

專家建議,一般情況下,拔罐部位肌肉豐厚,如臀部、大腿部,拔罐時間可略長;拔罐部位肌肉薄,如頭部、背部,拔罐時間宜短。氣候寒冷,拔罐時間可適當延長;天熱時則相對縮短。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拔罐後的顏色說明你的身體狀況

如果罐印紫黑而黯,一般表示體有血瘀,如行經不暢、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等,當然,如患處受寒較重,也會出現紫黑而黯的印跡。如印跡數日不退,則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療一段時間。如走罐出現大面積黑紫印跡時,則提示風寒所犯面積甚大,應對症處理以驅寒除邪。

罐印發紫伴有斑塊,一般可表示有寒凝血瘀之症。

罐印呈散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證。

淡紫發青伴有斑塊,一般以虛症為主,兼有血瘀,如在腎俞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如在脾俞部位則系氣虛血瘀。此點常伴有壓痛。

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可出現此印跡。

罐印呈鮮紅散點,通常在大面積走罐後出現,並不高出皮膚。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預示該穴所在臟腑存在病邪。(臨床中有以走罐尋找此類紅點,用針刺以治療疾患的。)

罐印灰白,觸之不溫,多為虛寒和濕邪。

罐印表面有紋絡且微癢,表示風邪和濕症。

罐體內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有濕氣。

罐印出現水泡,說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熱濕毒的反映。

拔罐區出現水泡,水腫水氣過多者,揭示患氣證。

出現深紅、紫黑或丹痧,或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熱者,提示患熱毒證,身體不發熱者,提示患淤證。

皮色不變,觸之不溫者,提示患虛證。

吸拔後沒有罐跡或雖有但啟罐後立即消失,恢復常色者,則多提示病邪尚輕。當然,如取穴不準時也會拔無罐跡。也不能以一次為準,應該多拔幾次確認是否有症症。

女性朋友拔罐有哪些禁忌

1、拔火罐部位的皮膚要平坦,肌肉應比較豐滿,最好先洗淨擦乾。

2、如用棉棒或棉球蘸酒精或用液酒精法,所用酒精不要過多,燃燒時注意不要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局部皮膚。

3、骨性突出部位、血管豐富部位,以及心尖搏動處、乳房等部位,一般不宜拔罐。

4、拔罐可機械地刺激皮膚,反射地影響大腦皮層,通經活絡。拔罐的種類有充血性火罐(罐吸引後達到皮膚潮紅)、瘀血性火罐(罐吸引後達到皮下出血,皮膚呈紫點或紫斑)、感冒、頭痛宜在太陽穴拔充血性火罐;支氣管炎、哮喘可在背部肺俞穴拔瘀血性火罐。

5、根據病情拔罐,一般為輪流取穴,一次不宜過多。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時,不應再於原部位重複拔罐。

6、拔罐過程中,體位切勿移動,以免火罐脫落。

7、 拔罐時注意保溫,防止受風著涼。

8、 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9、 防止灼傷或燙傷。局部如有燙傷時,可塗龍膽紫等藥物。局部起水泡時,小的不需處理,消毒包紮即可;大的則應在消毒後用無菌空針吸出積液,保留疱膜,然後塗用清涼油,也可覆蓋凡士林紗布及敷料後包紮,或用大黃、地榆、寒水石各等份,共研細面,用麻油調膏外敷。

各種中醫火罐的不同拔罐方法有哪些呢?

此為醫院最常用拔罐方法。用鑷子夾95%酒精棉球,把酒精棉球點燃後,使火在罐內旋轉1~3圈(在使用酒精棉球拔罐的時候,酒精棉球必須先稍微甩干,讓之處於不太飽和的狀態,因為酒精棉球過於飽和將會導致酒精滴落,而滴落的酒精會迅速燃燒。注意著火棉球切勿碰到罐口,以免將罐口燒熱或將酒精殘留於罐口燙傷皮膚)後,將火退出,迅速把罐扣在應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膚上。

拔罐需謹慎 秋季拔罐須知

秋冬兩季天氣寒冷,拔罐時脫衣服容易著涼,要注意保暖。秋季偏燥,一周拔兩次罐就夠了,拔罐後3小時內不宜洗澡。孕婦、體質虛弱者、皮膚病患者都不宜拔罐;另外,血小板水平低的人拔罐時容易出現皮膚淤血,也不適宜;兒童也可以拔罐,但次數和數量要比大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