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易學 常按人體10大穴一輩子不生病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中醫認為,人體經脈上有361個穴位,如果再加上經脈之外的穴位,就有上千個。具體掌握這些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分困難,因此穴位養生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點遠。中醫院推拿康復科副主任醫師總結出便於大家記憶的十個養生要穴,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明目醒腦穴:風池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養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反覆,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補腎固元穴:關元

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併攏的寬度)處就是關元穴。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養護心臟穴:內關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兩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清熱止痛穴:合谷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於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藥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髮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解腰背酸痛穴:委中

委中穴位於膝內窩膕窩處中點。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舒筋活絡穴:陽陵泉

陽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全能」穴:足三里

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中醫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訣,說的是,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白領和亞健康人群,每天按壓足三里10分鐘,能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

滋陰養顏穴:三陰交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的作用。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鐘左右,停歇後再揉。因為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所以不適合孕婦。

安神健體穴:湧泉

湧泉穴為腎經之首,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民間有「三里湧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每天洗腳後,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湧泉穴10分鐘左右,有助睡眠。神經衰弱的人,可將時間延長為半個小時。天氣轉暖後,可赤腳或穿襪在鵝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湧泉穴。

最後,專家提醒,平常按揉穴位可以治療和緩解疾病,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並不意味著包治百病。除了局部按揉外,還要調整全身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穴位按揉雖然簡單有效,也並不是人人適合,尤其是孕產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隨意嘗試。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悶熱潮濕是濕熱體質誘因 如何調理?

夏秋天氣多變,高溫酷熱後,接連陰雨綿綿,人體極易感受外來濕邪的侵襲,出現渾身無力、舌苔濁膩、脾胃不合、食慾下降、心煩焦躁、頭身困重、口渴噁心等,中醫稱此為「夏日傷寒」或濕熱病。氣候環境是導致濕熱的一大因素。

夏秋高溫高熱易致濕熱

入伏後氣溫不斷升高,當人們生活無規律,經常熬夜加班,飲食不定時,或過食辛辣油膩之時,就會產生內熱。此時,外熱、內熱一起來,人體極易感受外來濕邪的侵襲,出現渾身無力、舌苔濁膩、脾胃不合、食慾下降、心煩焦躁、頭身困重、口渴噁心等,中醫稱此為「夏日傷寒」或濕熱病。這時,應該特別注意飲食調養,以清淡為主,常吃具有清熱健脾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蓮子、山藥等。忌食海腥魚類、羊狗肉、冷飲等。

天氣悶熱也是濕熱誘因

近來受悶熱天氣影響而夏季濕熱的病人明顯增多,其中以老年人居多,其中,胸悶、呼吸不通暢,渾身乏力、疲倦、頭暈、腹脹、胃口不好,燥熱、出汗很多或有汗出不出等三類情況尤為多見。夏秋天氣悶熱,對人們生活和身體產生很多不良影響,在悶熱環境下,人體代謝旺盛時能量消耗較大,加上如果人體排汗不暢,造成濕氣積聚,若疏於調理則容易導致濕熱體質。

潮濕多雨也是誘因之一

在夏天特別是夏至後,很多地區都進入了雨季,如果身體素質不夠好,濕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要是脾虛再來湊湊熱鬧,就容易在身體內積累濕濁之氣,特別是堆積在臟腑和經絡里。這時,身體裡的熱就會不斷炙烤這些濕濁之氣,就像大熱天用被子捂著東西一樣,時間長了,就會產生一定的熱量,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化熱」,從而形成濕熱。因此,生活中,不要淋雨,儘量避開潮濕的環境,避免外感濕邪。這樣還可以避免腳氣、濕疹、下肢潰瘍等病症的發生。

濕熱或是吹空調惹得禍

室外溫度升高時,人們都習慣躲到室內『嘆』冷氣,有的還越『嘆』越冷,雖然免受酷暑之苦少出汗,卻引來了一系列的病症。夏天人體的汗毛孔本來是張開的,人們每天都要在室內外進進出出,如果在烈日下出汗後突然回到空調場所中,驟降的溫度會讓張開的汗毛孔突然關閉甚至堵塞,侵入體內的寒氣更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另外,在空調環境中,人不出汗了,還會把本來應通過發汗外泄的濕濁留在體內,因而引發濕熱病症。在夏天合理使用空調風扇很重要,空調溫度不宜開得太低,白天應控制在24攝氏度以上,晚上控制在28攝氏度並伴有除濕狀態,尤其晚上睡覺時不要直接吹風扇及空調風。

體質濕熱如何調理?

建議飲食要清淡,別喝酒,多吃青菜尤其是有苦味的蔬菜,如苦瓜、芥藍,以及可以去濕的冬瓜、絲瓜。可以把薏米、赤豆、綠豆熬粥。

多喝苦丁茶、蓮子心茶。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注意調理情致,防治有口苦、大便乾燥、火氣大、易煩躁、易臉紅、小便黃赤等問題發生。

不能熬夜,菸酒不能碰,不能吃辣,少吃稀飯、湯麵會膨脹的東西,儘量不喝冷飲,要進行忌口。如果您還是對體質濕熱如何調理的問題有疑問,多多查閱一下相關的資料,或是到醫院聽從醫生的指導調理,重要的還是健康。

濕熱體質的症狀特徵有哪些?

濕熱體質的症狀特徵有哪些?了解了濕熱體質的特徵,可以幫助大家制定適合的養生方法,我們知道不同體質的養生方法側重點不一樣,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濕熱體質的特徵表現: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疔疱;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

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其它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並不因出汗而減輕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以上是對濕熱體質的特徵做出的分析,專家指出了解濕熱體質的特徵可以幫助大家在制定養生方法的時候有所側重,進而實現好的養生目標和健康指標。

濕熱體質養生起居小貼士

進行濕熱體質養生一定要養成合理的生活和起居習慣,那麼究竟濕熱體質養生起居是怎麼要求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看看怎麼才能夠實現正確的養生。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傷腎」,是對冬季六個節氣的概括,也符合秋冬養陰的原則,睡眠對人體說是陽入於陰休息的過程,可以稍微懶懶床,但是不要超過太陽出來後1小時,晝眠耗氣。不要過早的帶帽子,《千金方》「是月勿戴暖帽,使腦受凍則無眩暈之疾。」另外注意《千金方》:是月夫婦戒同寢,忌純陰用事。濕熱質的眼睛容易脹痛,長紅血絲,可以學習一下「大師」沒有重要事情一般不抬眼看人,要注意閉目養神。

保養身體的元氣有時候就像吝嗇鬼攢錢,在每一個點點滴滴都要符合自然之道,最後你和那些大手大腳亂耗元氣的人就有了很大的差別了。霜降時節,大部分地區除了松柏這類常綠樹木外都開始落葉飄零了,而白天也越來越短,這一切都提醒人們,此時節陰氣大盛,陽氣向內收斂,人希愛力體也應該順應自然養陰保陽,早睡覺、要保暖,尤其是脖子、腰腹部、腳和關節等容易受寒的位置。而且要從下向上,先不急著戴帽子,因為腦為清明之府,不可過熱。此時濕熱體質也可以去泡泡溫泉,洗熱水澡,對身體都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是對濕熱體質養生起居方法做出的分析,專家指出濕熱體質養生起居對於大家的健康來說非常的重要,所以養生好的生活習慣和起居習慣,對於濕熱體質養生非常的有效。

濕熱體質的原因分析 受先天後天因素影響

濕熱體質的特徵表現有哪些?濕熱體質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濕熱體質是怎麼形成的?

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濕熱體質逐漸成為我國人群中常見的體質類型之一,約占人群總數的9.88%,以南部和東部地區最為多見。濕熱體質是怎麼形成的呢?首先需了解什麼是濕、什麼是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