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活動腳趾可以健脾養胃

對脾胃虛弱的人來說,經常活動活動腳趾確實能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

從經絡看,胃經是經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管脾胃的內庭穴也在腳趾的部位。一般來說,胃腸功能強的人,站立時腳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煉腳趾。

活動腳趾時可以站立,讓腳部的經絡受到一定的壓力,腳趾可以練習抓地、放鬆相結合的方式,對經絡形成鬆緊交替刺激。

還可以每天抽一點時間,練習用二趾和三趾夾東西,或在坐、臥時有意識地活動腳趾,持之以恆,胃腸功能就會逐漸增強。特別是現在臨近年底,飯局多,飲食沒有節制,易吃傷脾胃,常活動腳趾能在一定程度上幫脾胃減負。

專家建議,還可以順手將小腿從上到下依次按摩一次,效果會更明顯。因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統的穴位,像管脾經、肝經的足三陰在小腿內側,管胃經、膽經的足三陽在小腿外側,能夠健脾的足三里在膝蓋下三寸的外側。按按這些穴位,都可以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特別是足三里,過去就有「按按足三里,勝過老母雞」的說法。

自己在家裡做不用刻意講究章法,力度以能夠承受為度,按後覺得舒服即可,不要在過飽和過餓時按摩。需要注意的是,兒童脾胃的穴位和成人不同,因此,兒童不要選擇這種方法來健脾養胃。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健脾益胃類中成藥

脾胃乃人體中氣之所在,中氣來源於脾胃飲食的攝納和營養的吸收,是後天之本。昔胃的納谷功能失常,脾的運化機能乏力,則氣血化生不足,必然會出現一系列的營養失調,機體呈現虛弱症狀。本類中成藥旨在培補後天脾胃為主,使中氣健旺,則周身皆得其養,便可延緩衰老。

(1)人參精 

成分:人參。功能:補脾氣,益肺氣,生津安神,主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自汗暴脫、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症。用法:既可熬湯,又可製成口服液劑。

(2)生脈散 

成分: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功能:益氣生津,斂陰止汗,適用於氣陰兩傷形成的心悸氣短、脈微虛汗、咽干舌燥及久咳傷肺、自汗;對於低血壓或休克也有一定療效。用法:有口服液、注射劑兩種類型,口服液劑日服三次,每服10毫升;注射劑可以輸液稀釋5~10倍後,每次靜脈滴注10毫升。

(3)參芪精 

成分:人參、黃芪。功能:益氣昇陽,主治身體虛弱、食欲不振、疲勞過度、失眠及氣血津液不足。用法:每服10毫升,日服一次,早飯前服用。

(4)參苓白朮散 

成分:人參。白朮、茯苓、乾草、山藥、白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縮砂仁、桔梗。功能:補益脾胃,滲濕和中,適用於脾胃氣虛引起的飲食不消、胸脘痞塞、或吐或瀉、四肢無力、苔白膩。用法:散劑每服6克,水丸每服3~9克,日服1~2次,溫開水送下。

夏季如何健脾養脾

夏季如何健脾養脾

因為一點小事就心煩意亂、暴跳如雷,明知不該和人吵架卻怎麼也控制不住……在烈日的炙烤下,一些人的身體裡也仿佛出現了一把「無名之火」。一些特殊人群在夏季肝火確實會比較旺盛,而肝火過旺往往容易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對於夏季愛發脾氣的人而言,在降肝火的過程中一定不要忘了健脾。

1、肝火旺:動不動就發脾氣

一些人在夏季肝火確實會比較旺一些,除了容易感覺口乾、口苦之外,這類人群最大的特點就是煩躁、易怒。平時陽氣比較旺盛的人,比如血氣方剛的年輕小伙子,或是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肝病患者,都容易表現出肝火旺的特點。

此外,處在更年期的女性和男性也屬於容易發脾氣的人群。還有,有動脈硬化或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老人,以及長期受腫瘤等慢性疾病折磨的病人,更容易對生活失去信心,忍耐能力也會差一些。

健脾、疏肝、祛濕是養脾去火的關鍵。

2、健脾:肝火旺者常脾虛

正常人舌淡紅、苔薄白,而肝火旺的人往往舌質紅,舌苔黃或黃膩。此外,還容易有小便黃、口氣重等表現。在臨床上經常發現不少肝火旺的病人易出現一些脾虛症狀,如口淡、不想吃飯等,即中醫所說的「納呆」,舌質淡或邊有齒印,舌苔白或白膩。

肝與脾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肝病往往會引起脾的功能不好,所以在治療肝病的過程中,健脾是非常重要的。中醫有一句話叫「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也是中醫「治未病」的經典理論之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疏肝:肝氣鬱結可化火

除了健脾之外,在降肝火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疏肝理氣。中醫認為,發怒、苦悶、抑鬱、傷心等情緒都會傷肝,很多人一生完氣就不想吃飯,常說「氣都氣飽了」,其實就是肝火影響到脾胃的表現。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壓力的增大,不少人的脾胃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些精神壓力過大的人老是覺得胃脹、打嗝、反酸,但做了胃鏡等各種檢查卻沒發現什麼問題。這種情況很多時候其實是肝氣犯胃。

4、祛濕:濕氣影響脾胃功能

人體感染了濕邪之氣後,可進一步影響到脾胃功能,同時還容易出現疲倦、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狀。而一旦脾的運化功能不好,也會進而影響到肝。

5、食療:蓮子健脾又養心

對於肝火旺的人及肝病患者而言,夏季的一大任務就是健脾。健脾去濕藥材是淮山、蓮子、芡實。對於有些氣虛的人,還可加入一些太子參。蓮子是一種特別好的藥材,因為它「全身都是寶」:蓮葉可以祛濕,蓮蓬可以解暑,蓮子既能健脾又能養心,是一種非常平和的藥物,蓮子心則可以清熱降心火。

瀉肝火的過程中不能用太過苦寒的藥物,因為「苦寒之藥,必傷脾胃」,除非是建築工人等戶外作業人群,普通人喝涼茶一定要適可而止,就連冬瓜煲薏米也不能天天吃。

另外,長夏可適當用淮山、赤小豆、薏苡仁、木棉花等煲湯,起到除濕的效果;而竹蔗、茅根、淡竹葉、紅蘿蔔等則有清熱的作用。

 夏季健脾的食譜

1、薏米紅豆粥

材料:薏米100克、棗(干)25克。赤小豆50克、仙鶴草10克、白砂糖30克做法:將薏米、紅豆以溫水浸泡半日; 用紗布將仙鶴草包好;大棗去核浸泡;將薏米、紅豆、仙鶴草、大棗一同放入鍋中; 加水煮成稀粥,最後撒上糖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利濕、散血消腫;

2、綠豆粥

配料:大米100克,綠豆50克,水1000克。

做法:大米、綠豆分別揀去雜物,淘洗乾淨。鍋置火上,先加水400克,放人綠豆,旺火煮開,改用中小火煮l小時左右,煮至豆粒七八成熟時(不能將豆煮開花),加人大米和其餘的水,旺火燒開後,改用中小火熬煮40- 50分鐘,待米、豆相繼熟透,呈黏稠狀即成。加入鹽或糖並攪勻。

功效: 清熱、解暑、去瘟毒之功效。特別是在炎炎署日其效果頗佳。

食欲不振吃什麼健脾開胃呢?

所有菇料和胡蘿蔔洗淨切片備用。肉片放入干澱粉拌和上漿,加入鹽,入滾水中汆燙至變色即撈出。然後將菇料入沸水中焯至半成熟。炒鍋內放油適量,除肉片外,其他片料入鍋翻炒,加綠茶末、肉片混拌均勻,倒入1杯開水或高湯燴出味,即下蔥段,加鹽,勾芡起鍋。

初春喝四款湯 解困又健脾

春天,人們會感到精神不振、倦怠疲乏、口淡乏味、食納不香以致腹脹,甚或腹痛、大便稀爛,四肢睏倦。這是因為春濕的天氣影響人體的代謝,使我們感到不適應。中醫認為,健脾即可化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食療以助健脾化濕。